北京:科技创新新高地正在崛起
科技创新新高地正在崛起
——北京站上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
光明日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新时代,时不我待!”
2018年,站上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北京正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为主战场,绘就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篇章。
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吹响了嘹亮号角,开启了北京转变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水平、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的新航程。
作为首都,北京有全国顶级的科研人才和院校,89所高校、400余家科研院所、580多名两院院士云集,300多家国家级创新基地活力旺盛,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在6%左右,平均每天诞生200多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有实力,也有责任。
“三个科学城”的规划和建设,备受瞩目。如何找准特色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用“聚焦”“突破”“搞活”几个关键词明确了各自发展的侧重点。
中关村科学城集中力量主攻前沿性的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重在基础科学研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科学城则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在北京,甚至全世界,中关村科学城都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这里,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人才最为集中,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培育了百度、小米等创新型企业。中关村创业大街开街3年,已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总融资额近百亿元。
后起之秀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厚积薄发,走“突破”“搞活”之路,“打开院墙搞科研”,引入央企、民企、高校等多元主体,建设一批校企、企企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研发高地。
崛起的创新“新高地”正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原创成果竞相涌现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们有信心!”
1月19日12时12分,全球首颗面向通导遥一体化应用的“共享卫星”,搭载长征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长斗兴奋地告诉记者,这颗以“亦庄全图通一号”命名的技术验证卫星,有望加快导航定位进入亚米级时代。
2017年,是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油发力的一年,大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率先完成酿酒酵母12号染色体的设计与人工化学合成,率先研制成功5纳米碳基光电集成电路、世界首款55纳米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等。
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立,面向全球公开遴选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石墨烯研究院新型研发平台纷纷落地。
一批标志性装置相继问世:成功研制发射世界上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的大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推动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
一批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基金推出:设立了北京科技创新基金,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等,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高端“硬技术”创新,基金规模达1000多亿元,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据统计,在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盘活政策引入“凤凰”
北京有47万家科技企业,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如何吸引“三城”的科研成果到“一区”落地转化?这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作为首批“千人计划”的学者谢良志,16年前“拎包入住”开发区,创办公司潜心研发治疗血友病的“八因子”新药。在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之际,新药产业化用地成了最大难题。
为了让“八因子”这一成果尽快落地,开发区多方协调,从紧张的用地空间里“挤”出一块。如今,“八因子”这一新药将在今年正式投产。
正是抓住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这一核心问题,开发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土地、盘活资本、盘活人才,出台涉及人才引进、产业孵化、企业发展等全方位、一条龙的政策,吸引高端海外学人3300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3人。
2017年,开发区生产总值实现133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高精尖产业贡献卓越,国家高新企业占全区法人单位总数的比重达到3.83%,领跑北京市。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区的经济增长是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7年,亦庄的企业研发完成国际领先新技术117项、新产品123项,其中填补国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32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产品82项,专利转化率达到90%以上。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时间表: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2050年,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正成为首都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
《光明日报》( 2018年02月0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