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感知中国经济九大“伟力” ,为新时代喝彩!

2018-01-03 10:54: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磅礴“伟力”,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蓄势发力。近日,经济日报重磅推出“感知中国经济九大‘伟力’”系列报道,从发展力、改革力、创新力、驱动力、开放力、抗压力、持续力、攻坚力、保障力等角度,全面展示中国经济发展佳绩。

  发展力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经济增速换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增速不及7%,这与过去我国经济动辄10%以上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这一增速换挡,既是由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我国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主动调控的结果。

  从综合实力看,201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7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3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16万亿元,为2012年的1.36倍。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1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29%,年均实际增长6.6%。

  2012年至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超过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97位,前进了15位。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0年相比实际增长62.6%,为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在未来4年内,只要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在5.3%以上,目标就能实现。

  从物价形势看,2013年至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综合起来看,7.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的通胀率、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这样的运行格局难能可贵,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改革力

  蹄疾步稳 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担当和勇气,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5年来,党中央坚持从体制机制层面入手,统筹谋划改革任务,改革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

  ——2015年,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改革呈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

  ——2016年,领导小组确定的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

  ……

  “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这是新一轮改革的特点。改革施工图的背后,是迎难而上、着眼长远的历史担当,是真刀真枪、大刀阔斧的善谋实干。5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也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2018年经济工作作的全面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

  创新力

  推动经济和产业走向全球高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双创”版图欣欣向荣,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力”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跑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知识产出国。中国对世界创新格局的改写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012年,在世界500强企业的高技术企业中,我国只有1家企业入围,到2016年有11家企业入围,超过日本的6家,与美国19家的相对差距也明显缩小。

  中国正在向创新驱动转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提高到2016年的56.2%。在将科技实力变现为经济动力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过去,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标识的往往是价格低廉的低附加值产品。但现在,“智造”让中国货有了更高附加值。全世界超过70%的智能手机由中国制造,世界市场份额前5名的智能手机品牌中,中国占3席。中国还生产了全世界80%的太阳能电池板、空调、个人电脑。

  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既是新的产品,也代表了引领世界潮流的新业态和新生活方式。

  开创了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中国“智造”,正在被世界所共享。

  驱动力

  对标世界一流 加码经济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对标国际标准,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码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我国产业正在逐步实现由大到强、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说。“这首先表现为我国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大幅提升。”众诚智库高级分析师杨旭分析说,近年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以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正逐步建立。

  消费新增长点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未来5至10年是我国消费创新快速涌现的关键时期,在消费水平升级、消费结构转型等因素作用下,我国将诞生一系列具有较大规模、较好成长性的消费产品或服务,从而成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乃至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据初步估算,这些消费新增长点2020年将达到55万亿元规模,整体年均增长18%-2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研制大型客机能力的国家,突破了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主动控制技术等在内的10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C919被认为有望在全球民用干线飞机制造领域打破波音和空客垄断的局面。

  中国还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无线充电、大功率充电等领域的技术发展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行业发展具有全球影响力。中国光伏产业在材料、设备、工艺、服务以及配套能力等各方面具有全球优势,光伏产业化技术已领先全球。

  开放力

  “引进来”“走出去”并行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放发展新理念、新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内涵更加丰富,对外开放路径更加清晰,对外开放空间更加广阔。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资规模始终保持全球前三,基本面总体稳定。考虑到全球跨国投资规模下降的客观因素,这样的成绩与我国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从2013年度到2016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的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上升31位。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份,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取得丰硕成果。多边、双边开放包容的合作格局逐渐形成,重大项目批量落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5.6%和27.7%,比2011年分别提高3.1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15.2%,比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占出口的比重提高到53.8%,比2011年提高5.5个百分点。

  “过去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复苏贡献巨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过去5年,中国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加快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中国制造”惠及全球消费者,“中国市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

  抗压力

  筑牢屏障防控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要取得成果,一面靠“疏”,一面靠“堵”。近年来,我国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根据市场需求和预期变化,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同时,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范金融高杠杆带来的风险,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从总量看,今年前11个月,人民币新增贷款累计达13.26万亿元,已经超过2016年全年。全年新增贷款累计增速有望达到14.6%,超过市场此前增速预期。2018年,央行将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同时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针对众多金融乱象,监管政策密集出台,针对金融风险点进行精准打击。接下来,央行及相关部门将继续对金融乱象进行清理整顿,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普惠金融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包括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在内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规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仍是主要目标,货币政策仍然将保持稳健中性。但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仅依赖货币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金融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宏观审慎就是对金融顺周期性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症下药”。因此,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可以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起到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作用。

  持续力

  扎牢固紧绿色发展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今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8.2%、31.7%、25.6%。均大幅超过“大气十条”的阶段考核目标。北京市近9个月的PM2.5平均浓度,有8个月为历史同期最低。

  治霾成效是我国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伴随“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三大治污攻坚行动的实施,蓝天在增多,河流在变清,绿色发展根基越扎越牢,中国大地更加生机盎然。

  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总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发展。201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低能耗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无论是在核电、风能还是电动汽车领域,均居全球第一。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电厂煤耗达世界先进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和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塑。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改革举措推动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持续释放绿色发展潜能,才能实现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健康发展。

  攻坚力

  脱贫结硕果 万众奔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进村入户,开展贫困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全国共识别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基本摸清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信息。此后以每年12月31日为节点,各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调整,标注脱贫人口,建卡返贫人口。

  建档立卡在我国扶贫开发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户到人,第一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第一次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出台“五个一批”政策举措提供了数据支撑。

  紧接着是强化驻村帮扶。中央明确要求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77.8万人,实现驻村工作队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摸清了谁是贫困人口,也有了驻村扶贫干部,如何实现精准脱贫呢?那就是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工作要求,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各地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培育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动员全国千所技能培训学校为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提供培训就业服务;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实现贫困人口就近转移就业。2013年至2017年5年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在人类史上前所未有。

  保障力

  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亿万百姓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承载着群众的深切期盼。截至2017年11月15日,全国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增加到7801家,90%以上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已连接入网,超过80%的区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提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所有统筹地区均已实现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对接,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时无需“垫钱”“跑腿”。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制度整合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省级层面基本完成整合制度的规划部署。“医保统筹层次和范围的提高,为农民带来更多就医选择。通过整合医保基金、统一定点管理,参保居民能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经办服务,城乡居民就医更加便捷,待遇更加公平。”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说。

  结算方便了,待遇水平也在与时俱进。2017年,居民医保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新增30元,平均每人每年达到450元。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病有所医”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的民生新蓝图,让人振奋,更令人向往。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相信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百姓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