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拉美:通胀背后的故事

2018-01-02 09:18: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由于通胀持续下行,巴西央行近日下调联邦基准利率至7%,成为巴西自1999年以来的最低基准利率。几乎同时,阿根廷宣布发行面值为1000比索(1美元约合17.2比索)的纸币,以应对持续通胀而导致的小额纸币使用不便问题。 

  巴西地理统计局预计2017年通胀率将低于3%;阿根廷2016年的通胀率高达39.2%,2017年前11个月累计为20.9%。两个拉美大国,经济结构相似,通胀形势缘何截然不同?笔者认为,关键原因是两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同。 

  巴西央行致力于确保货币购买力。上世纪90年代,巴西经历过恶性通胀,进入本世纪以来,巴西央行严格执行通胀目标制的政策定位,即使在2015、2016年经济负增长超过3.5%的严重衰退期间,央行仍以遏制通胀为目标,坚持基准利率高于通胀率的做法。例如,2015年巴西的通胀率为10.67%,央行则把利率上调到14.25%。高利率虽然有效遏制了通胀,稳定了购买力和汇率,但也让巴西付出了沉重代价:经济连年负增长,2017年情况更加严重;失业率不断走高,2016年为11.5%,2017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失业率已高达13.6%。遏制通胀使巴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均遭受了巨大压力。 

  与巴西不同,阿根廷央行的政策目标涵盖货币稳定、金融稳定、促进就业和社会公平。实际上,阿根廷央行在本世纪的多数年份都采取了明显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两个节点之后,阿央行更注重促进就业和增长,忽视了对货币稳定的追求。这种货币政策的后果是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从2011年至今,阿根廷的通胀率每年都超过20%。受持续通胀的影响,阿根廷比索汇率也不断贬值:2001年比索兑美元为1比1,到2017年底,汇率已贬至大约17.2比1。 

  拉美国家货币政策背后,还涉及不同政党的政策取向。过去十几年,大宗商品价格景气周期中,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都推行了积极的财政扩张和社会福利扩张政策。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并留下了不可承受之重。根据穆迪的研究报告,2010年至2016年间,巴西政府的开支占GDP的27%,其中55%用于社会福利支出,25%用于支付债务利息。这些刚性的财政负担,已经大大超出巴西的财政支付能力。通常讲,拉美左翼政党追求福利优先,右翼政党追求发展效率优先。这两种政策取向之间的摇摆,也是拉美经济动荡的因素之一。 

  从积极的一面看,目前巴西终于暂时控制住了通胀,当前的低通胀率为下一步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而阿根廷政府通过两年来的努力,使过去遗留的通胀压力得到了较大释放,未来有望走上比较健康的增长道路。(范剑青)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