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国家战略后的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澳门发展新引擎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张潼)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在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设立口岸实施“一地两检”的合作安排》。
实施后,旅客在西九龙站口岸将一次性完成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出、入境流程,极大提高通关效率。与此同时,2018年开通在即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也将大大缩短香港到内地的时空距离。届时,香港市民去广州将缩减一半时间,只需48分钟,去深圳福田仅需14分钟。
时空的变化意义并非其本身,凸显的是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不断融合的速度。
“9+2”的诞生
7天前的12月20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2018年经济工作。这标志着包括9个内地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将进入正式实施、全面启动的新阶段。
往前回溯,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一文,首次提出要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一年后,“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被写入“十三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至此,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后,十九大报告将“香港、澳门发展同内地发展紧密相连”写入其中,更强调“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12月2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十九大报告一脉相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全面启动迈进一大步。细数历程可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香港和澳门被寄予厚望。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郭万达认为,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港澳的发展规划了未来的愿景、为港澳和内地的合作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途径,也为港澳居民在内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身就是国家支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措施,目的就是让港澳的发展能够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搭上国家发展的高质量列车;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在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不变形、不走样的前提下,推动港澳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港澳和内地互利合作;最后,则是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粤港澳城市群之间利益分配、城市功能分工等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期待,香港、澳门正迎来新机遇。
超级联系人
一个是集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于一体的“东方之珠”,一个是旅游业、酒店业、娱乐业闻名世界的“海上花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香港、澳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无论是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还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香港和澳门都是内地城市最近的学习对象。
近几年,来自香港的投资在内地实际使用外资总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香港真正发挥了将国际资金“引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桥梁作用。更加不容忽视的是,香港、澳门百年的自由贸易港口发展历史背后,蕴含的是与国际市场、全球化的航运网络、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无缝对接的实力。而刚刚涉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内地城市,其实力和香港、澳门不可同日而语,还要好好向前辈“学艺”。
全球来看,发展良好的湾区,如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发达的地方。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澳门坐拥多所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及大数据方面具备领先研究能力,能够很好地弥补珠三角地区缺少一流高校的劣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曾预言:“5到10年后,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相信这里将成为强大的‘智力高地’。” 通过港澳与内地城市的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必将提速。
融合,融合!
硬币总是有两面,一面是内地城市需要港澳的成熟经验,另一面则是港澳需要在大湾区的发展中融入国家大局,寻找新的发展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与内地相比,港澳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以服务业为主,并不像深圳、东莞等城市具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能够发展实体经济。港澳在科技创新上独具优势,然而当缺少广阔市场需求和完备产业链,再厉害的科技在成果转化上也会“英雄气短”。
此外,香港、澳门的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据香港特区政府201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香港总人口增至734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16万,占总人口的16%。
推算显示,香港老龄人口至2047年将上升至261万,即平均每三人之中便有一名老年人。再看澳门,预计到2036年,澳门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20.7%。可以预见,若无更多的人口流入,港澳未来难逃“人荒”危机。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互联互通能够让港澳分享市场一体化带来的红利,做到功能分工、人员流通、产业互补、合作。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香港、澳门来说犹如“及时雨”。
今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时指出,将争取为港人在大湾区学习、就业、创业、营商、生活以至养老提供更多便利,促进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使大湾区能成为港人的优质生活圈。
12月18日,国务院港澳办再次公布新一轮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这波新政策措施距离上一次便利措施公布也只过了2个月,足见新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速度。
无论是内地还是港澳,合力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已经初见成效。拿到粤港澳大湾区“车票”的港澳,更应考虑如何更好地融入到湾区的发展中。
郭万达认为,香港、澳门若想在湾区发展中发挥作用,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香港、澳门要积极主动参与区域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定好位,找准自身的角色。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特别之处在于,湾区之内同时存在“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律体系”和“四个中心城市”。仅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由跨区、跨境带来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要适当发挥作用,将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手结合起来,用跨区域的公共产品实现互联互通。第三,香港、澳门本身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城市功能定位上,扮演核心城市角色,在湾区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头作用。第四,香港、澳门应通过自身优势带动整个湾区体制、机制的改革,推动湾区本身的开放,使其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