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这个世界第一?

2017-12-27 10:30:00
来源:学习中国
字号

  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刚刚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判断意味着什么?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世界第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整体跃升,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持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般指收入保持在全社会中等水平、就业相对稳定、生活相对宽裕的群体。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像国际贫困线那样的统一标准。无论按照哪种标准测算,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卡拉斯在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报告中提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10~100美元(PPP$)为中等收入群体。按照这个标准测算,在1989年至2015年的26年时间里,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从0上升到44%,总人口数达5.7亿。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元至45万元人民币为标准,测算出2015年中国中等收入家庭占24.3%,中等收入群体达到3亿多人。按照上述两种标准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总数都居全球首位。

  中等收入群体作用巨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内需、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通常而言,高收入群体虽然收入多,但生活必需品基本达到饱和,消费倾向比较低;低收入群体虽然消费愿望强烈,但实际购买力不足,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有效需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既有消费能力、又有消费愿望,同时消费又较为理性、可持续,在经济上是稳定的消费者、投入者乃至创造者。让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起来,非常有利于消费的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结构变革的催化剂。绝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这使得他们能够从事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或者新兴产业的工作,这些职业和行业的特质增强了他们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稳定性,而这些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和新兴产业又为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社会学研究表明,中等收入群体在认知上趋于理性,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降低不公平感,促进社会和谐。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

  在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习近平指出:“我们将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其中第一阶段要求,“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十九大报告还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习近平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口最多,但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方向要坚持,脚步不能停。习近平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