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80周年:拉贝和罗森后人“再回首”
约翰·拉贝,《拉贝日记》的作者;乔治·罗森,“罗森报告”或“罗森档案”的撰写人。
两位德国人,见证南京大屠杀,一些场合被称作“南京好人”。
时隔80年,两人已经故去,两人的孙辈分别出现在中国城市南京和德国城市法兰克福,参加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公祭。
【白色·血色】
德国欧洲时报法兰克福文化中心,当地时间13日下午,白色蜡烛围成“80”字样,再以白色鲜花簇拥。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中国历史上,这是格外令人悲伤的一天。对德中友谊而言,是特殊的一天……”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在书面祭文中写道。
80年前同一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屠城,约翰·拉贝以在华德国商人身份,与其他国际友人一起,设立一个“国际安全区”,在大约4平方公里范围内收留并庇护超过20万名中国平民。
那一段时期,30万人在南京死于侵略者暴虐。
80年后,托马斯·拉贝身处南京,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第四次国家公祭。远离德国,他给法兰克福公祭参加者送去书面祭文。
引用爷爷当年亲眼所见、亲手所记,托马斯·拉贝回溯当年血腥场景:“中国俘虏被活活烧死,被活埋、砍头、刺死,或者被集中扫射……”
【档案·书证】
法兰克福公祭现场,烛光摇曳。在场70多名华侨华人和德国友人之一,是乔治·罗森之孙乔治·亚历山大·罗森。
乔治·罗森80年前的身份是德国大使馆秘书。日军占据南京后,他从上海回到南京,为维护国际安全区人员安全与日军针锋相对,被日军视为“不受欢迎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公布保存在波茨坦档案馆内的《罗森致德国外交部的报告》,历史学界称之为“罗森报告”或“罗森档案”,引为记录侵华日军暴行以及书证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
亚历山大·罗森现居法兰克福。他告诉新华社记者,铭记那段历史,缅怀遇难者,还有庇护南京民众的英雄们,不仅限于他的祖父,还包括众多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非常重要。他认为,年轻人应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在他看来,没有对历史的认识,人们现在就难以有清醒的意识。
【记忆·未来】
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约翰·拉贝每天在日记中记下他目睹的日军暴行,几十年后以《拉贝日记》书名出版,被誉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
那段经历,约翰·拉贝写入8册日记,将近2500页,提及乔治·罗森以及他帮助维护国际安全区和保护南京平民。
“1938年1月31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托马斯·拉贝在祭文中回忆,“那一天,受到我祖父保护的人们将他尊为‘活菩萨’。”
“我的祖父在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南京大屠杀中,向南京人民提供了许多人道主义帮助。中国人民将他视作好朋友,为此我们家十分自豪。我的祖父曾说:‘处于危难中的朋友不可以弃之不顾。’”
他写道:“在这个日子里,我恳请大家回想8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暴行。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忘记历史;因为这样,历史才不会重演。”
亚历山大·罗森认同:“失去了记忆的历史没有未来。”(沈忠浩)(新华社专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