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曲唱响“一带一路” 用传统艺术点燃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北京12月8日电(记者韩业庭)第九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论坛近日在北京举办。该论坛首度发起组建“一带一路”昆剧院运营模式,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宣传推介以昆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让更多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昆曲是世界艺术中的瑰宝,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认证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世界人民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目前,全球仅600余人从事昆曲的专业工作,昆曲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昆曲传承推广的思路和方式需要创新,比如引进社会力量。”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说,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论坛的举办以及“一带一路”昆剧院的成立就是引入社会力量的一次尝试。
据“一带一路”昆剧院发起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副秘书长郝梦介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论坛吸引了来自文化界、投资界、昆曲教育界的人士甚至一些驻华使节的参加,“这既说明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也说明社会力量具有参与昆曲传承推广的热情”。
社会力量如何参与昆曲的传承推广?郝梦以“一带一路”昆剧院为例指出,社会力量既可以参与创作剧目,又可以参与昆曲的传播推广。
目前,“一带一路”昆剧院收集了全本《故宫博物院藏清宫南府昇平署戏本》,将携手北大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整理,并将其中那些优秀的、失传已久的剧本进行排练并演出。今年,“一带一路”昆剧院已对汤显祖笔下的经典剧目《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进行改编,这也是“一带一路”昆剧院的首部作品。
“一带一路”昆剧院不仅整理创编剧目,还将开展昆曲剧目展巡演,并将开发生产昆曲相关的衍生品。郝梦介绍,“一带一路”昆剧院将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结合戏曲动漫、戏曲手游、戏曲影视、戏曲文创等一系列创新性思路,进行整合传播。
在此次论坛上,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李凯文为郝梦颁发非遗特殊贡献奖,鼓励她在推动昆曲艺术传播与保护上的贡献,并正式邀请“一带一路”昆剧院2018年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
“在昆曲的对外传播推广中,我们需要创新的思维,但是创新并不是任意颠覆传统。”杨凤一曾多次赴国外演出,对于外国人能否领略昆曲之美,她有过疑虑。她也思考过,为了让外国观众能够听懂看懂昆曲,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昆曲的唱腔、服饰、表演?但2013年在奥地利的一次演出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那次,杨凤一率团演出的是昆曲《窦娥冤》。当杨凤一和剧团工作人员在思考如何调整演出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地观众的审美时,奥地利观众主动提出要看昆曲原版的《窦娥冤》,同时还要求不加外文字幕,不用麦克风。整个剧场有1000多位观众,但演出期间极其安静,演出结束后,剧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那一刻,我才明白,在昆曲的传承上,我们之前走了弯路。我们总想着如何创新,殊不知有些东西原汁原味的才是最好的。”杨凤一说,“同时,我们一直以来也低估了外国观众的审美,其实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对于艺术之美的理解是共通的。”
杨凤一特别指出,在对外推广昆曲艺术的时候,一定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继承是基础,传承是方向,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