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将互联网建成风清气朗精神家园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时代有许多新特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互联网开创了人类相互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新方式。然而,互联网绝不仅仅是人类发明的一项新技术,网络传播也绝不仅仅是由于运用一项新技术而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形态。互联网这一新技术催生了新媒介和新业态,新媒介和新业态形塑了新文化和新产业,新文化和新产业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改变着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互联网内容建设,刻不容缓地摆在了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的面前。
从“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到“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有对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又有对所存在问题的准确判断,还有对进一步会用善用互联网的推动部署,反映了我们党对互联网这一新时代新技术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理论上说,互联网上生成或传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信息都是互联网内容。它有两个基本要件,其一是某种介质符号,其二是具有实质性意义,即介质符号能传达出人们能够理解的实质性意义。2010年,曾任谷歌执行董事长的埃里克·施密特估计,互联网每两天生成的内容,换算成数据大约为5艾字节,这相当于人类自诞生至2003年所创造的所有文明的积累。以如此快的速度生成海量内容,互联网的容量和能量自然不能漠视。
互联网海纳百川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互联网的使用者三教九流,产出的内容也会泥沙俱下、纷繁芜杂……因此,互联网内容生产绝不等同于互联网内容建设。建设是有规划、有蓝图的,是按照既定的构想所进行的创造。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勾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既有经济建设的目标,也有文化建设的目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互联网内容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互联网内容建设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和良好舆论、信息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繁荣网络精神产品及信息服务,凝神聚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根据这样的规划和蓝图,互联网内容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互联网上生成和公开呈现的新闻舆论、理论宣传、文化表达、知识表述、政务资讯以及与民生相关的各种服务和消费信息。因为,这些内容是绝大多数网民日常上网接触的网络内容的主体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对网民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的舆论导向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也属于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确保网络环境风清气朗,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我国,7亿多人上互联网,肯定需要管理,而且这个管理是很复杂、很繁重的。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互联网内容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就好比盖一座大楼,需要参与各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党和政府要负责顶层设计,加强管理;网络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搭建框架;各类媒体要承担主导责任,巩固梁柱;全体网民要各自承担有限责任,添砖加瓦。只有这样上下同心,共同努力,互联网才能够建设成为新时代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
(作者唐绪军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