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83岁王蒙依然风趣 :中年焦虑正常,但得变成前进动力

2017-11-30 08:5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上官云)“有这个焦虑很正常,但关键得变成前进动力,自己得奋斗,光焦虑,抑郁症怎么办?那不是白焦虑了。”近日,83岁的著名作家、学者王蒙现身北京,在谈到“三十而立的焦虑”等问题时,言谈举止依然风趣幽默。当天,他还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分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内涵、在当下的作用等问题的看法。

  对于王蒙的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他的《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作品当年都曾风行一时。近年来,他对传统文化颇为关注,先后出版《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说〈孟子〉》、《中华玄机》。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富有“玄机”,讲道理不外露、能看到事物比较深藏的方面,这在古人很多著作中都有体现。

  “儒家强调谦虚谨慎、闻过则喜,不愿意太张扬、太骄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总之,能看到事物辩证、相反相成、曲折的一面。”王蒙说,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奇妙之处,一句很简单的话、一个很简单的字都能琢磨出很多含义,“把所有的道理以高度集中的语句总结出来,归于简约,增加了传统文化思路的玄妙”。

  王蒙打了个有趣的比方:诸子百家的作品中,名气越大的,字数越少,“《道德经》大概6000多个字,但发行量全世界第二;《管子》很长,但反倒没那么重要。正是这些作品短小精悍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研究、发挥的空间”。

  “传统文化就是这样,能‘钻进去’会觉得这辈子都分析不完。”不过令王蒙有些遗憾地是,现在很多写作人古汉语的基础非常差,有些不应该不知道的书,他们没有读过,“比如《红楼梦》没读过。一谈《红楼梦》就知道,只是看过电视剧。而有些写作人就很懂得这些事情,读老书也读得比较多。对孔孟老庄、楚辞汉赋……这些都知道一点儿,是好事情”。

  当然,传统文化不只是在书中体现,而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王蒙举例道:“大家都喝茶,有的人就懂,喝得讲究;有的人就相当差。所以,能够有一种对我们的文化的理解,让生活有自己的特色、风度、趣味,这个是很有意思的”。

  的确,近些年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热情也越来越高:古诗词日历首印能到2万册,高于同类一些日历书;《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节目被誉为综艺界“一股清流”,广受欢迎。

  但同时,也有人忧虑,这些年“洋节”在国内比较盛行,像刚过去不久的万圣节,幼儿园的孩子都会过,但对时间差不多的重阳俗却知之甚少,这样下去,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不会有丢掉的危险吗?

  “这个情况这些年还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原先要好一些。”对此,王蒙觉得,要让大家更了解传统文化、更喜欢传统节日,还需要努力,“咱们中国过去的节日,春节吃饺子、端午节有粽子,但现在光靠吃,节日气氛不足以维系,得有点儿别的东西”。

  “过去春节唱大戏,现在就可以给春节增加戏曲方面的内容;端午节可以增加一些诗歌活动;重阳节也是敬老节,敬老活动还可以更充实。”王蒙笑着说,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对古老节日的描写,都可以多做一些讲解宣传,“现在大家对这些节日的接受度比原先强,我不着急也不悲观”。(完)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