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虐童事件掉入“质疑比回答快”的魔咒

2017-11-29 09:59:00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警方28日晚间对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做了新的情况通报,证实该幼儿园教师刘某某因部分儿童不按时睡觉,遂采用缝衣针扎的方式进行“管教”,现刘某某已被刑事拘留。

  警方的通报没有对其他虐童指控给予证实,通报指出该幼儿园所涉班级的监控视频存储硬盘已有损坏,目前已恢复约113小时视频,这些视频中没有对儿童实施侵害的证据。

  警方还同时通报了“群体猥亵幼童”“幼儿被喂食药片”“‘爷爷医生、叔叔医生’脱光衣物检查女儿身体”等谣言的调查情况,所涉5人有1人受行政拘留处分,有的人受到批评教育,并已公开发微博道歉,有的人是否受到惩处通报没有提及。

  情况通报发出后,立刻在互联网上激起强烈反响。与以往公共舆论事件警方通报情况时网上舆论的第一反应很相似,一些人立刻提出质疑。如果仅以网上的跟帖评论和朋友圈刷屏的反应看,要解开公众的疑惑、平息人们的焦虑,仅靠这个通报显然是不够的。

  实际上人们的第一反应十分复杂,质疑也是多方向的。其中不相信警方通报真实性的意见集中在几个点上,包括:幼儿园监控视频的存储硬盘为什么“损坏”得那么寸?如何解释家长不惜孩子声誉造谣性侵的动机?如果真有人造了引起海啸般舆论的谣,为何又处罚这么轻,有的人只道个歉就完了?等等。

  与这些质疑相反的质疑则是,红黄蓝幼儿园是民营机构,警方和政府实际是“第三方”,有什么必要编造一个虚假结论来保护该幼儿园,而将整个官方的声誉作为赌注呢?在反腐败产生如此震慑的情况下,哪个警察又有胆子为了一点利益而制造一个惊天骗局,他们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现在的问题是,红黄蓝幼儿园虐童已经成为十分轰动的网络舆论事件,以往的经验显示,到了这种时候,它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往下走,基本是无解的。网上一些舆论怼官方调查结论已成惯性,这种怼包含了对当前事情处理和当前事情之外的各种不满。此时警方提供任何信息都很难让舆论满意,这些信息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提供了公众表达情绪的靶子。

  现在有一部分人只愿意听到与严厉指控相符合的结论,而不会接受幼儿园的虐童情况实际被夸张了的结论,无论后一种调查结果是否真实。一些家长真的对孩子的安全非常焦虑,还有很多其他焦虑也汇集了过来,让大家都“理性”,事实上无法做到。

  更何况警方的情况通报是个简单版本,没有针对人们的疑窦开展回答。事实上,所有情况通报做不到面面俱到,都会有可以挑出来被当作“疑点”的地方,如果官方的公信力强,公众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疑点”上,而会更加专注于调查的关键结论。但是很遗憾,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是,中国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达不到互联网要求的这种强度。以往的几乎每一场舆论事件中,官方的结论都没能做到一锤定音。

  互联网时代,信息互动主导了交流,这种互动性很麻烦,成本高,还经常有很大不确定性。警方的情况通报是单向提供信息,很多质疑和不满的跟帖相当于没有开的记者会上咄咄逼人的提问。另外平时的管理越严格,舆论显得越平稳,此时各种质问的不依不饶就会越起劲。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上演了老套的互联网故事:一个涉及民生的摩擦,官方介入后,汹涌的舆论接着发酵,官方自己最后深陷其中。

  官方现在大概有两个选择。一是就这样了,一些人不相信调查结论就不相信,慢慢地事情就会平息下来,家长们对幼儿园安全的担心让市场慢慢去解决。

  二是官方针对舆论的疑窦提供更多证据,通过记者会等方式加强与公众互动。这样做会消除人们的一些疑问,但也可能会产生新的疑问点,让质疑-回答-再质疑-再回答的过程持续下去。

  化解公共舆论事件是中国的一项系统大工程,它的根本解决之道还是要提高官方的公信力。这要从基础方面做起,很难通过具体一件事形成突破。

  最后我们想说,如果有的家长确实造谣了,而且是恶意造谣,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那么对他们仅仅批评教育,让他们在微博上道个歉,这样的处罚太轻了,会造成不好的示范。我们主张那些造谣者应该受到应有的更严厉惩罚。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