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深入贵州花茂村 感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中国日报网遵义11月22日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曾来到枫香镇花茂村,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的发展情况,他深情寄语:“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一行又沿着总书记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实地走访,感受花茂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走进村民家中,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召开座谈会,回顾党的各项政策给当地和全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畅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建设成效显著并非偶然
花茂村村主任彭龙芬在交流会上向大家介绍,如今的花茂村,是一个红色基因积蓄传承的基地。村里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村主道路宽敞明亮,生态靓丽养眼,处处都显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她说:“在我们花茂村,扶贫就是要扶智。村委会给村民进行培训,让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人居环境实现彻底改变。”
外籍学者与花茂村村民交流座谈后合影留念。(中国日报网 宋薇 摄)
花茂村村民、“红色之家”业主王治强说:“贵州以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这些年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发展很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花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以前,在外务工的王治强回家创办了花茂村的第一家乡村农家乐,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他家的院坝里召开村民座谈会。在他的带动下,花茂村先后发展起农家乐、乡村旅馆共30家,成功走出一条有当地特色的脱贫致富道路。
英国专家布鲁斯表示:“来贵州之前,我对贵州的印象是,贵州是一个比较贫困的地区,尤其是与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相比。但到了这里之后,我发现贵州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当完善。”
“花茂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并不是偶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和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在交流会上分享他在花茂村实地走访的感想。他表示,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花茂村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以来的发展理念,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红色旅游和手工艺,如酒业、制陶业和小作坊等为主导,使花茂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旅一体化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精准脱贫
通过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花茂村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民房作为旅馆来经营、把乡愁作为文化来传承,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庭院整治全覆盖。2016年花茂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7元。正是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精准脱贫,让花茂村这个贫穷了多少年的“荒茅田”成了游客眼中的乐土。参加交流会的外籍嘉宾对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外专家和村民举行交流座谈会。(来源:多彩贵州网)
来自加纳的青年学者杜华在会上分享他在花茂村的所见所想:“我目睹了花茂村瓷器烧制、油纸伞制作、酿酒工艺等各项产业的发展。这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很好地保留了当地的文化。同时,我也目睹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都为当地的减贫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编辑盛玉红发言说:“对世界而言,花茂村不仅是了解中国扶贫成效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窗口。今天富庶的花茂村用青山绿水和纯朴笑容告诉世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不掉队,一个不能少。”
来自印度的巴科(中)在座谈会上发言。(来源:国际在线)
来自印度目前就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巴科在交流会上说:“彻底消除贫困的道路很困难,需要不懈的努力,但对中国而言,却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习近平主席是一位睿智的国家领导人,他给中国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中国的一个保障,在新时期,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依然可以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目标。”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众多花茂村村民以及此行中外青年学者媒体交流团看来,这样的目标正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