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王南石:三十年打磨展现"工匠"情怀
精益求精,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王南石工作中从不放过任何细节,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做出品质最好的产品,一旦有问题横在面前,他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30多年来没出现过一点失误。
不久前,一个重要试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技术人员一时解决不了,正在家中做饭的王南石当即扔下锅铲赶到现场,带领工人分析故障原因,不到一小时就将其解决,保证了试验任务的按时完成。
航天产品对精密度要求非常高,王南石所从事的装配工作,误差必须控制在微米级。1微米即0.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四百分之一。拿装配油泵来说,在温度、压力和实际使用工况的作用下,100多个微米级精度的零件组合而产生的累积误差,会对产品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此前就曾因误差较大在装配阶段出现性能不过关甚至漏油的情况。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成组更换零件,但这要求增加备用件,不仅延长了生产周期,还增加了研制生产成本。
以当时的工艺技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这个重大技术难题。王南石通宵达旦地找资料、做试验、分析数据,同事们知道他又铆上劲了。当他终于创造性设计出巧妙的工装解决该问题时,兴奋的笑容难掩眼中的血丝和满身的疲惫。
做个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工人,是王南石的追求。“上班早、下班晚,对他来说是常态。”和他共事20多年的高级技师于天经说。“一点点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师傅说只要涉及工作就得‘死磕到底’。”王南石的徒弟盛宏亮告诉记者,师傅对生产组装配时的尺寸要求极高。在有些年轻工人看来,装配尺寸只要在允许范围内就可以了,但王南石总严格要求:“不能只求及格,而是要求一个最精细、最好的尺寸。”用王南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就是,“工人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敬业、专注、严谨、卓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南石在生产一线默默精心装配、检测、调试,主导或参与完成了30余项技术攻关,撰写了10余篇技术论文。“航天产品技术难度高、系统集成复杂,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快速生产,国内外都采用人工装配,对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要求非常高。”王南石说。他的“宝贝”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的工作心得和技术经验。每当遇到技术问题,他便记在小本子上,然后查阅书籍资料、与设计工艺人员沟通,多方寻求解决办法。
2011年,王南石牵头创办了“技师工作站”,后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其创设宗旨是“融入生产,创新创效,培养技能人才”。王南石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手把手传授给身边同事,结合生产实际先后编写了《装配钳工基础知识》《液压系统基础知识》《班组管理》《生产管理》等专用教材,以开展“小课堂、微考试”“岗位练兵”等培训方式,辅导生产一线青年员工和技术骨干。目前,工作室共有特级技师3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19名。
“他干了设计和工艺技术人员的活儿。”在总装测试部副主任赵晓军看来,长期从事一线装配工作,使王南石解决难题时习惯性地从加工工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去思考,促进了设计和工艺优化,提高了航天产品的高精度和可靠性。“王南石和他的工作室成员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表面上看是专业技能,其背后是奉献精神,对所从事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楷模”,作为一家有着党建优良传统的航天企业,晨光集团公司党委曾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朱明告诉记者,通过“建机制、造环境、上平台、树典型”,公司营造了优秀党员成长的良好环境。“以王南石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员,集中体现了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奉献的品质,以及严守纪律、严慎细实的航天工作作风。未来,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四讲四有’党员。”
“共产党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王南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凡有困难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工作30多年,最让王南石不能割舍的是生产一线。他曾经被提升到技术管理岗位成为一名干部,后来领导征求意见,他又回到车间指导提高生产技术。“只要组织需要,我服从安排。”他说。
“党员是面旗帜,我1995年入党,牢记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始终相信团队的力量胜于个人。如今我已接近退休年龄了,由衷希望用我30多年积累的经验,带动、引领身边的同志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后,王南石感觉肩上的担子更沉了,希望自己能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模范带头作用、民主监督作用、推动作用与促进和谐作用。(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