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活力

2017-11-02 11:2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朝气蓬勃”作为党的建设的五个目标之一。什么是朝气?朝气喻指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气质。《孙子兵法》中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将近百年,却能始终保持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这在世界政党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西方人有句谚语说:“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年龄的长幼,不足以决定人的精神与心态。一个人只要始终坚守初心、奋发进取,何尝不能成为百岁“老少年”?青年人如果意志消沉、自甘堕落,与行将就木的老朽又有何异?人是如此,一个政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朝气活力的“秘诀”,概括起来,就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

  我们不论学术,在这里我们把政党归纳为“使命驱动型”和“利益驱动型”两类。就后者来说,有的在创建之初就是为了本党谋取一定的利益,有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忘记了党的使命,演变成一个利益驱动的政党。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发展过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民党原本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创建的。然而,不到30年时间,它就堕落了。宋庆龄回忆说,1924年讨论国共合作的时候,她问了孙先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孙先生回答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有新血液。”孙中山所说的国民党的“堕落”表现在哪里呢?宋庆龄给出了答案:国民党党员缺乏革命精神、士气与勇气,大家忘记了建立国民党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因此产生了个人利益开始支配党员行动这种不幸的后果。

  我丝毫不怀疑孙中山救国救民、让中国走向富强与复兴的初心。然而,他手创并领导的政党发生了蜕变,让他“感到厌恶与失望”。他不止一次对宋庆龄说过:“国民党里有中国最优秀的人,也有最卑鄙的人。最优秀的人为了党的理想与目的而参加党,最卑鄙的人为了党是升官的踏脚石而加入我们这一边。假如我们不能清除这些寄生虫,国民党又有什么用处呢?”因此,孙中山才寄希望于国共合作,希望共产党作为“新鲜血液”加入国民党,改造国民党。

  当时的共产党有多少人呢?1923年6月,国共开始商讨合作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数是432人!然而,就是这个四百多人的小党,却在一年的时间里组织了百余次工人罢工,让手握重兵的北洋军阀吴佩孚感到恐惧,所以孙中山才在共产党身上看到了朝气与希望,力排众议推动国共合作。遗憾的是,随着孙中山的去世,国民党内那批“最卑鄙的人”重新控制了这个党,导致一次本来有机会改变中国命运的大革命功败垂成。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驱动型”政党,因此共产党人身上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气质,始终保持下来。中国共产党有着浓厚理想主义色彩,自成立时起,就把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是无数共产党人加入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这个初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能凝聚全党智慧,体现出理性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国情,提出阶段性的目标和使命,成功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做实事、求实效,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办好。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言:“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某些国家的政党,虽然标榜“宪政民主”,却蜕变为“选举机器”,“民主选举”异化为“金权政治”。中国共产党与这些政党的显著不同,就是始终以初心和使命为归依,彻底摒弃了“利益”的诱惑。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公开宣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要求全体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样的追求,犹如不被黄金拖累的鸟儿,自然可以循着使命的召唤,朝气蓬勃、活力满满地向着理想的目标展翅翱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吐故纳新、永葆朝气。毛泽东说:“一个无产阶级的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纵观党史,中国共产党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但是党总能够及时纠正错误,清除党内的不健康因素。党在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曾经历过曲折,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过损失,但同时也为党领导人民开启改革开放、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与使命的坚守,犹如航船之舵、奔马之衔,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同时,也警醒和激励着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以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完成各项工作或任务。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同志保持这种坚守,党就会永葆朝气活力,直到实现党的最高理想。(翼若)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