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十九大报告·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了更好地领会、贯彻十九大精神,本版今起推出“聚焦十九大报告·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系列报道,围绕相关问题约请专家展开讨论,敬请关注。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论断。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与高速增长阶段相比,新阶段会呈现出哪些新变化、新趋势?我们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攻关夺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挺进?
如何理解“转向高质量发展”?
强调质量而非速度,强调发展而非增长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再一次做出明确的路径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论断的本质含义,就是我国经济已经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集约型增长。”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看来,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划时代的变化。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郑新立强调。
2016年,我国“百强县”以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1%的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6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纵观“百强县”的发展要诀,无一不是从原有资源、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高质量发展阶段’表现在产业结构上,是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最终将体现为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加。”郑新立说。
——充实发展内涵,以更充分更平衡为目标,增进人民获得感。
从结果导向看,“高质量发展阶段”更突出百姓的获得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指出,“高速”指向数量或规模,往往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目标,用以标注“快不快”;“高质量”则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会有的目标,强调质量和效益,是回答“好不好”。
“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扩张;发展的内涵则更为丰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培勇说,我国已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经济发展要从单纯追求总量扩展,转变为适应人们更高标准的、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为何现在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
直面新时代矛盾,突破发展瓶颈
历史地看,经济发展在重复“繁荣—衰退—复苏—增长”波浪式前进的同时,以科技、人力资源等要素进步为新动能,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实现向上的总趋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们直面新时代主要矛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须选择和紧迫任务。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放弃速度偏好,重视发展质量。
高培勇认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一致的。
目前,我国能源、原材料消耗总量偏大,单位GDP能源消耗偏高。“粗放型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样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郑新立指出。
近几年,华北、华东地区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一些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发生率上升。“如果发展需要付出人民健康的代价,那就违背了发展的初衷。党的十九大提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是回应百姓关切,直面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郑新立说。
“中国经济保持了连续几十年的高增长,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中国人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实惠。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诉求不断提升。”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认为,必须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转换生产方式、调整利益格局,增加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
“我们要适应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必须淡化速度‘执念’,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要素投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认为,依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以创新驱动来消解全球化红利和我国人口红利不断下降的不利影响,突破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的瓶颈制约,尽快实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该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
已经初战告捷,未来仍应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有底气、有经验。”白景明指出,目前,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势头强劲、新经济加速成长,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正逐渐走出阵痛期、步入收获期。“2016年前三季度工业企业所得税5843亿元,增幅仅为0.6%;而今年同期工业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21.3%,增幅特别明显。这里面有去年基数较低、今年价格上涨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企业主动调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释放强劲动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协调发展补足短板,让发展更趋稳健;绿色发展坚定推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发展天地更加广阔;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凸显……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已经初战告捷,站在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平台上。
不过,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比如,当前仍有相当数量资金、土地、劳动力资源,沉淀在严重过剩产能、高污染产业中,拖累了经济转型和效率提高。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这些要素资源逐步转移、注入新兴、绿色产业中去。
又如,简政放权成效显著,企业轻装上阵,但各部门、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工作亟须提速。“应该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才能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汪玉凯说。
再如,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从近两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曝光的案件看,一些地方为了金山银山牺牲绿水青山,要速度不要质量的顽症、陋习仍然存在。
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逆,高质量发展任务不能等,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六大战略举措,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自主创新的技术带动质量效益提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
“未来仍应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高培勇指出,未来经济发展仍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任务同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经济政策框架是一致的,即:建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基础之上的,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政策框架。接下来,要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过程中,将这些政策持续深化、细化,并予以刚性落实。”高培勇说。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31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