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改革·印记】基层村民撤了麻将桌爱上跳舞健身

2017-10-10 14:50:00
来源:央视网
字号

  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蜀道难》,写的正是我的家乡——川北某县。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的限制,印象中,家乡当了一阵子“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过去五年间,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基层的政策和改革举措,老家所在的村子改变不小。从整体感受看,不仅村里基础设施大变样,村容村貌美了,更大的一点变化是人变了——村民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改变。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我回到乡下休息。此时的家乡,已过了农忙时节。按照以往规律,又到了一部分村民呼朋唤友,打牌消遣的时刻。然而,令我意外的是,在乡下的一周时间里,我没听到一声麻将碰撞和村民张罗打牌的吆喝声。要知道,在过去一些年,打麻将可是村民休闲娱乐、打发时光的主要途径。仅我家邻居,就有三户人买了机麻,有一家甚至购置了多台机麻,可同时容纳几桌村民消遣娱乐。当然,我也听说过谁家打牌一年输了多少钱、孩子开学都没学费背贷款等传闻。传闻真假暂且不论,村里打牌赌博的风气却是我眼见存在多年的。

  村民的麻将桌不再响起,大家屋里都不见了麻将桌,他们都在“耍”什么呢?“谁还打麻将啊,都去活动中心跳舞健身了。”村民贾大妈一语道破玄机。

  原来近两年,村两委和村民一道集思广益,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共商共治,将闲置的村小校舍“二次利用”了起来。具体利用的方式是,将村小校舍改造成全村村民的活动中心,村民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和健身活动。活动中心分为多个功能室,村民能够在棋牌室进行棋牌娱乐、在乡村图书馆看书、在乡村大舞台排练和表演文娱节目……以上谈及的功能室(区),一部分正在规划建设中。

  现在,每天晚上7点到9点,不少村民都会准时来到村小校舍广场上跳广场舞或者健身。舞姿不规整,大家从邻村请“老师”来教学;健身器材不会用,村民用智能手机搜一搜操作技巧,互相告知使用方法。面对这些改变,一位村民感叹,“变化真挺大的,我从来不跳舞的人都坚持跳一个多月了,锻炼身体比打牌好多了。”在夜幕中健身的73岁李大爷则说,“还是政策好,你看城里人用的这些玩意儿,我们农民也用上了,高兴呐!”

   

  废弃村小校舍被重新“激活”,村民的一张张笑脸折射出的,就是实打实的改革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农村模样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条件节节高。不过,在一些地方,他们的精神消遣和娱乐方式却停留在单调乏味,甚至是“营养不良”的状态。老家村民告别赌博习气,撤掉麻将桌,拥抱广场舞和健身生活,看起来是一个不起眼的转变,背后却是洗掉了沿袭多年的不健康精神生活方式,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多个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的结果。

   

  这些改革举措至今历历在目。比如,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就强调,要“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同年,文化部、体育总局等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推动将广场舞工作纳入当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当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的工作内容。”2016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其中要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除此之外,还有“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游”等等举措,不一而足。

  对于今天的基层农民来说,他们腰包鼓了,房子车子有了,生活底气足了,表面看,似乎什么都不缺。然而内心里,他们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对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渴求十分强烈。古话说,“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相信改革不停步,落实不打折,责任不推诿,基层农民的收获感将越来越强烈。(特约评论员 李松林)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