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7日电 题:蒙古族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新风貌走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殷耀、勿日汗
在距离内蒙古草原万余公里远的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伴着悠扬的马头琴声,舞台帷幕徐徐拉开。身着蒙古族盛装的7位男子和两位姑娘,手拿传统乐器,在舞台上一字排开的瞬间,台下的美国观众感受到了来自蒙古高原的神韵与风采。
他们是安达乐队,一个由9位蒙古族青年艺术家组成的原生态音乐组合,被国内音乐界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最成功案例。“我们想给蒙古族文化寻找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乐队队长那日苏说。
把中国蒙古族的当代风采展现给世界的还有蒙古族航天科学家宝音贺西格。1972年出生在内蒙古扎赉特旗蒙古族农民家的他,如今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由他领衔研发的载人航天器能量平衡分析软件填补国内空白,助力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顺利交会对接。
与安达乐队和宝音贺西格一样,我国成立最早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蒙古族——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民族,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绽放在中国大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自信的脚步,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内蒙古生活着我国600多万蒙古族人中的70%。跟随全国的发展脚步,这里的蒙古族走过了一条从闭塞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非凡之路。
一批优秀的蒙古族群众从内蒙古的农村牧区走到世界科技前沿。伊利集团蒙古族工程师巴根纳,带领团队用一项项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将牛奶这个蒙古族饮用千年的饮品打造成150余个产品,成为伊利集团的“科研顶梁柱”。在内蒙古乃至全国各行各业,蒙古族科技工作者、高级知识分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内蒙古,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16.82万人,占全区总数的26%,明显高于人口所占比例。
传承弘扬优秀的草原文化,并推向全国和世界,当代蒙古族人充满了信心。安达乐队、杭盖乐团、HAYA乐团、额尔古纳乐队、乌仁娜……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音乐人站上国际舞台,把内蒙古草原唱给世界听。
蒙医药专家乌兰是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院长。让传统蒙医药日趋国际化,是她追求的目标。2013年在美国纽约,她穿着蓝色蒙古袍走上联合国南北对话高端联席会议讲坛,向各国代表娓娓道来中国蒙医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中国传统医药首次走进联合国总部,世卫组织表示将对中国蒙医药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目前,内蒙古蒙医药机构每年接待外国患者3万余人,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术合作也日渐成熟。
70年来,蒙古族自治区选择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抛弃糟粕,求新求变,用宽广的胸怀接受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享受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带来的美好新生活。
21年前,蒙古族青年额尔敦木图在锡林浩特市开了一家小肉铺,专营锡林郭勒草原羊肉。如今,当年的小肉铺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成功打造“中国羊肉十大品牌”之一的“额尔敦”品牌。历史上蒙古族不重视甚至鄙视商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蒙古族人顺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传统陈旧思想。
从主打民族特色的蒙餐馆、售卖草原特产的小商铺到初具规模的上市公司、紧跟时代的科技企业……在如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做生意已经成为很多蒙古族人赖以生存的技能。
70年前,牧民宝力道巴特尔的爷爷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70年后的今天,同样作为牧民的宝力道巴特尔却过着充满科技智慧的现代生活。在这位苏尼特左旗牧民的“智慧牧场”,自动化养殖监管技术把他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周边三四公里以内的景象出现在客厅电视上;牛羊走近饮水槽,红外感应功能会自动放水;可移动新能源住房,使用太阳能,冬天取暖不用烧煤,还能保证24小时热水。在如今的内蒙古,这样的“智慧牧场”越来越多,很多简捷方便的科技产品出现在普通牧民的生产生活中。
90后蒙古族小伙子欧日乐格,从小学到硕士毕业一直接受双语教育,去年从内蒙古大学硕士毕业后,应聘到美国微软公司工作。他设计的蒙古文键盘程序应用到windows系统和微软手机系统。像欧日乐格一样,在内蒙古,众多的蒙古族孩子从小接受蒙汉双语教育,民族教育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全区幼儿园、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有蒙古族学生84.5万人,高于蒙古族占全区人口比例6个百分点。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蒙古自治区成长起一大批优秀的蒙古族干部,在各个岗位发挥着任主官、挑大梁、当骨干的作用。蒙古族干部常志刚,从基层工人一步步干起,因品德才干出众,被组织培养为自治区团委书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厅长、巴彦淖尔市委书记。目前全区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省部级、地厅级干部分别占同级干部总数的42%、34%。
安达乐队7次北美巡演、3次全英巡演,400多场世界巡演……这些蒙古族牧民家的孩子,用音乐拉近东西方的距离,用文化诠释当今内蒙古的美丽和蒙古族人的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