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哈法亚油田位于伊拉克东南部米桑省,属于“超巨型”油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东地区的“中国名片”。
回想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场景,赵丽敏,这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东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似乎早已忘了穿防弹衣时的紧张感,心中满是对项目的自信和对祖国的自豪。
当时,伊拉克政府提出,半年时间内谁先完成初始开发方案并得到批准,谁就能进场作业正式开展项目。随后,各国研发人员开始暗暗较劲。
赵丽敏和她的团队从伊拉克巴士拉机场出来后就穿上了厚厚的防弹衣,这是在油田工作的“标配”。为了抢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方案,赵丽敏的团队开始通宵达旦地工作。
赵丽敏最擅长给地壳做“B超”,然后“开出药方”确定在哪里打井、用什么方式打井。她部署的井“一打一个准”,成本低,产量高。与地壳打了近20年交道,赵丽敏先后承担了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阿曼、苏丹、伊拉克等国十多个海外油田地质油藏方案的研究工作。
最终,赵丽敏的团队先后完成4个正式方案、提前一个月交上高质量“答卷”,得到了伊拉克政府赞誉。项目第一个进场作业、第一个勘探开发、第一个投产经营,中国石油抢占了国际石油市场份额的先机。
难关不期而至!第一个进场的“中国队”,遭遇了从未遇到的大型碳酸盐岩油藏。
既来之则安之,赵丽敏凭借她给目标地层做“B超”的“绝招”,一次次更新数据,一张张调整图纸、模型。哈法亚油田的“藏宝图”渐渐在脑子里成型。
长时间面对大量地质数据和地层岩样,需要将重要数据牢记于心,这让赵丽敏的大脑像是“中央数据处理器”——平常人看来枯燥无聊的一组组数据,进了她的大脑后便会产生“聚合反应”,在脑海中形成一幅三维地质图像。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仅难题被攻克,哈法亚油田勘探、开发、培训等方面,中国的项目都优于其他国家。“当地的很多高校和政府培训项目,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这个项目成了中东地区的一个‘中国标杆’。”(素材来源:中工网)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