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两度赴外维和 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王东升: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7年07月10日 15:32:21  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编者按: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正式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参与和见证了内蒙古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多次强调,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弘扬内蒙古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国梦”践行者青春励志故事重磅策划“峥嵘七十载,扎根北疆情”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专访,聚焦为内蒙古各行各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典型,讲述、记录他们积极投身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火热实践中的时代风采和生动事迹。

  “峥嵘七十载,扎根北疆情”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专访第七期

  王东升: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视频剪辑:杨茜

  “一次维和,终身维和”,这句话用来形容王东升再合适不过。2008年赴海地维和十个月,2014年赴利比里亚维和九个月。两度维和,让王东升结下了一生的维和情结,“如果祖国还有需要,我会坚定地听从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维和征程。”

  2000年1月,公安部首次向东帝汶派遣维和警察。截止2015年,我国共向东帝汶、利比里亚、海地等9个联合国任务区派出维和警察2290人次。

  王东升是这2290人次中的一员,也是中国担负大国责任、追求世界和平道路上的一块路基石。

  一张照片燃起的维和热情

  2000年,中国第一次派遣维和警察到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王东升的生活因为维和警察出征前的一张照片而改变了。

  “在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了维和队伍出征时的一张照片。队员们都穿着维和的统一制服,胸前绣着国旗,特别威武帅气。自己是被那张照片帅到了。”王东升说,“自己是名军人,要是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代表国家出去执行任务,特别光荣和荣幸。”当时的维和警察都是从民警中选拔,而王东升属于公安现役。所以,维和对于王东升来讲还很遥远。但从那时候起,成为维和警察的愿望就一直植根在了他的心里。

  2007年年底,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组建中国第七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而且是从全国选拔队员。那时,王东升已经35岁,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当时孩子只有八九岁。如果我去海外执行任务,家人的负担就会增加很多。”

  海地局势紧张,属于战乱地区,维和的风险很高。“和战友聊过这些事,他们也说出去挺危险的。”王东升说。作为军人,他总觉得到战乱的地方才能磨炼自己的血性,并且,维和警察是代表一个国家到海外执行任务,这是很多人都热切盼望的机会。

  2008年8月,王东升终于成为一名国际维和警察,和战友一起踏上了为期十个月的维和任务期。

  海地位于北纬18度左右,穿上短裤和短袖,出去站上两三分钟,全身都会冒汗。维和警察们需要在这样的温度下戴着头盔、穿上防弹衣,腰间还会携带2至3个弹夹。这样的装备就像是紧紧“糊”在了身上,不一会就能汗流浃背。前两个月的时候,因为要穿防弹背心,队员们的前胸、后背还有腰带的位置全是痱子。防弹衣和人的身体之间会有一个小小的间隙。俯身的时候,里面的热气就会从缝隙中冲上来,很刺鼻的味道。队员们每出几次勤务都要把防弹背心清洗干净。

  2008年11月,海地太子港佩森威尔地区一所教会学校突然倒塌,700余名师生被废墟埋压。正在德尔玛斯执勤的战斗队分队长王东升与其他队员作为先遣部队首先赶到了事故现场。由于事件突发,其它分队都在执行着正常的勤务,人员调配不开。王东升他们只能在现场一直执行安保勤务,过了二十多个小时,后援部队才赶过来。用王东升的话说就是“到最后,整个人已经麻木了。”

  太阳城达到了危险的最高级别,是海地的红色高危区。防暴队在太阳城巡逻的时候,正好走到一片栽满铁栅栏的空地上,突然就听到了撞击铁栅栏的金属声音,然后就听到了枪响。接着连续四五声的枪响声让队员们马上进入了戒备状态。等枪声过后队员们才返回到巡逻时用的装甲车里。王东升说,在海地听到枪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维和是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对王东升的家人来说,一次维和就够了。没想到的是,2014年,他又参加了由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为主组建的中国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很多人也都这样给我说,说这样的经历有一次就够了,第二次就不要去了。”第二次维和,很多人都对王东升的决定感到不解。

  “第一次维和是简单的朴素的情感,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就有了维和情结。平时我特别关注维和这方面的事情。而且,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是由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主建的。我作为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员,遂行重大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况且,我还有维和的经验,希望多多少少能帮助总队圆满完成任务。”王东升说道。

  这次维和,家人中最难作通思想工作的是自己儿子。2014年,王东升儿子已经成长为十四五岁的少年。“孩子大了,懂事了,思想不好做。他说利比里亚那么危险,我都去网上看了。你可不能去。”王东升回忆说。后来,王东升又从网上找到很多和利比里亚相关的报道来证明当地没有那么危险。这才让孩子放了心。

  第二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是从内蒙古全区3000多名自愿报名的官兵中选拔出来的。自愿报名之后,经过单位的审核和考核之后推荐给总队。总队选拔过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初试。随后,队员们要经过公安部的考核。考核通过以后,还要到廊坊进行三个月的培训。

  “培训的时候有将近30门的课程,包括维和基础知识、战术技能、社交礼仪、战地救护等。之后联合国会专门派人从任务区过来进行甄选考核,通过了才具备到任务区执行任务的能力。”王东升介绍说,“第二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在联合国的考核中是全项全优通过的。”据了解,当初3000名自愿报名参加维和任务的官兵中,最后只选拔出了140名最优秀的人员到了利比里亚。

  在海外的时候,每逢重大节假日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在任务区,听到国歌响起、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是非常激动的,有种心在咚咚跳的感觉。”王东升说好像是找到了初恋的感觉,甚至好像有时候见到初恋也不会有这种感觉。“每次勤务回来的时候,一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着,就感觉心一下就落地了,就感觉我快到家了,马上放轻松。”

  “战乱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和祖国的繁荣、蒸蒸日上差别特别大。这两次维和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一个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民族的紧紧联系起来。”王东升说,自己经历这两次维和,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激发了个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

  王东升也会把自己维和的经历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还小,也没见过这样的情况。我就像一双眼睛,将我看过的讲给他们,告诉他们战争带来的伤害和痛苦。”

  “想告诉孩子们,珍惜国内的和平环境,热爱祖国,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东升对记者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