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深圳6月29日电(记者王晓丹 管沁雨)一份礼物一片心,你来我往情谊深。
香港回归20年来,内地与香港交往日益频繁。过去,人们从香港带回的是时髦的成衣、小电器、黄金饰品等,现在则是化妆品、日用品、药品、进口奶粉、有香港特色的产品等;而香港人除了思念内地土特产的味道外,也开始使用电商购买一些内地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些礼物的变化,既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也是两地融合的见证。
心头上的向往
1997年前后。
“当时,一些市民常常来到中英街远眺香港,他们到了中英街界碑的香港一侧都非常高兴。”深圳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孙霄说。
孙霄告诉记者,20年前对于内地人来说,去香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们从香港回来也会带些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的确良衬衫为代表的成衣,种类繁多的手表、手机、照相机、收音机等电子产品,样式精美的黄金珠宝等,都是当时人们的“心头好”。
家住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罗湖桥社区的居民卢莲好,向记者展示了一台从香港带回来的收音机。“我特别喜欢听邓丽君的歌。20多年前,我丈夫从香港带回一台收音机送我作礼物,一用就是十几年。”
“当年,邻居得知我这台收音机是从香港带回来的,非常羡慕。这台收音机可以一边播放磁带、一边翻录,他们经常拿着空磁带来我家,翻录一些明星的歌曲。”说到这里,朱光荣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舌尖上的乡愁
在香港礼物到内地的同时,广式月饼、新会陈皮、江浙粽子等特产,则是内地人赴港探访亲友的热门手信。
今年端午节过后,家住香港岛东区的李志英,家里冰箱还放着不少粽子。祖籍江苏扬州的李志英来到香港快30年了,她来港之后再也没有亲手包过粽子,每年端午节都去超市买。
“香港这边的粽子是长条形的,跟我们老家的粽子形状不一样,里面的包心也不同。”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年过半百的李志英来说,最难磨灭的印象是,家乡食物的味道。
香港回归之后,李志英渐渐增加了探亲的频率。从香港带回老家的东西不多,都是巧克力、化妆品等,而从老家带回香港的“家乡土特产”能吃上好一阵。
由于港式菜品的口味跟老家不同,李志英刚来香港时,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适应香港的生活。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感受,她仍然笑着摇摇头,连说两遍“不好吃、不好吃”。
有时候回扬州老家过年,李志英会带回家里人自己裹的香肠,那个腊味儿是她一直喜欢的。她说,广式香肠很甜,跟老家的不是一种口味,“在香港也裹不出那样的香肠”。李志英说一口带扬州口音的粤语,但她已经是个地道的香港人。那些留在舌尖上的记忆,是她心底淡淡的乡愁。
指尖上的便利
2003年赴港自由行开放。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02年内地居民访港人次约683万,而2015年则增加到了约4584万人次。
随着内地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也日渐丰富,人们购买香港产品的线下线上渠道也越来越多。化妆品、日用品、药品等成了返乡礼物的主要构成部分。此外,一些进口奶粉、港式点心、富有香港特色的文创产品等,也受到越来越多内地游客的青睐。
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宝姐告诉记者,现在在内地买什么都方便,除了根据乡亲的个别需要带些“黄道益活络油”等药品外,“每次回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物品要从香港带”。
在内地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电商,近年也将业务扩展到了香港。越来越多香港人也成为线上购物的拥趸,动动手指轻点鼠标,就能买到内地一些物美价廉的商品。
“我在香港的亲戚经常在淘宝上买些内地的家居用品,质量好、价格也便宜,要么转运到香港,要么寄到我家中,托我再带给他们。”卢莲好说。
内地与香港,文化相通、血脉相融。20年来,人民来来往往,变的是手信,不变的是情谊。
点击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 刘琼 ]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