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星救援》描述了主人公试图在火星上种植土豆的情节。现在,这一愿景有望被中国率先完成了。2018年,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作为一位特殊的乘客搭乘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表面,里面将放置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两种植物将在100天的实验期限内生根发芽,开出月球表面的第一朵花。而蚕也将完成虫卵孵化、幼虫生长发育和破茧成蝶的完整生命周期。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月面微型生态圈”总设计师谢更新教授介绍,2018年年底科普载荷将“搭乘”嫦娥四号登上月球,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学实验。这项生物实验将通过小型照相机,向全球直播。
6月18日,“月面微型生态圈”总设计师谢更新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详细介绍了月球上种植马铃薯等这一生物学实验的设想和过程。在谢更新看来,这次实验虽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但意义深远,它将成为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对人类未来在地外星球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人类首次月球表面生物实验
北青报: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设想?
谢更新:其实在其他星球上种植生物是很多国家都在研究的领域。中国之前的探索已经实现了在月球落地,这次试验算是探索过程的另一个创新。
北青报:是哪些人在开展这一实验?
谢更新:这个项目是由重庆大学牵头的科普载荷,已历时两年多的实验,除重庆大学外,湖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高校和企业也参与其中,涉及机械、控制、环境、生物、光学、能源等多学科交叉的多个研发团队。团队核心的工作人员有二十多个。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