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生态兴则文明兴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光明日报记者 邢宇皓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备受孔子赞赏的生活画面,简单质朴,却恬淡适意,意蕴无穷,千百年来一直为国人思慕与向往。它不是具象的生活样式,而是被寄予深情的生活理想——是天地间生命无拘无束的释放,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时发自内心的精神愉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神州图景,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为百姓热词,显现的成果也已浸润于日常,真真切切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反复叮咛,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由此带来的发展方式转化,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中国的样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著名论断,既是对文明变迁的历史反思,也是对当今世界的现实观照,体现出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与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一脉相承。
这样的思考,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两百年前,有感于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曾发出这样的预言——“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两百年后的今天,这个预言已经变为现实的忧虑。“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污染猖獗,使得地球对于人类来说也越来越不宜居住,未来很可能看到人类必须与自己引发的自然灾害不断拉扯较劲。而随着人类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自然,压制整个生态系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冲动,就可能引发越来越多无法预期的危险副作用。到了那个时候,可能就得用更激烈的手法才能操控生态系统,但也就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享誉全球的著作《人类简史》中这样写道。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发展的道路,随着自身能力的增长,雄心与欲望的扩展,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攫取与破坏。“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已污染,未治理”,一度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定式。近年来,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一直是全球最为关注的热点。
而走基于东方智慧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为克服生态危机而进行的新的伟大实践。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一经提出,立刻受到国际瞩目。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将来自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3年后,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被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挑战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许多国家已经奋起迎接挑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等国家的领导力至关重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2017年初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这样写道,“中国的重要作用在国际舞台日益彰显。中国积极签署并批准了诸多重要环境协定,为其他国家做出表率。《巴黎协定》无疑是其中最知名的,但也有一些没那么有名,却同样重要的协定。例如,中国在去年8月批准了《水俣公约》,旨在预防有害工业汞污染物引起的新生儿生理缺陷与疾病。10月,中国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上发挥了建设性引领作用,推动全球通过《基加利修正案》,就遏制空调与冰箱中的强效温室气体氢氟碳化物达成一致。在2016年年初,中国批准了《名古屋议定书》,助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获益者,当然是中国百姓。
正如埃里克·索尔海姆所言:“过去短短两年间,中国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定力,仅仅这些行动本身就对全球环境治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针对国内的环境形势,做了更多。在达沃斯,习近平主席说过,‘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过去的两年,我们看到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落实这句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个来料加工的车间起步,逐渐成长为“世界工厂”。中国人用辛勤的双手、艰辛的努力,积累起财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沉重。
“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总书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走上了标本兼治的快速路。
5年来,生态环保改革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初现端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颁布施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等接连发布;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环境保护税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5年来,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入罪门槛、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建成由352个监控中心、10257个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组成的污染源监控体系,强化在线实时监控效果……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16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共22730件。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全年共进驻16个省份,分别展开为期约一个月的督察工作。合计受理群众举报3.3万件,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
“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对于普通百姓,或许说不上那些法规政策的具体条文,或许搞不清那些艰深的专业术语,或许记不住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但,所有人都听得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生动的比喻、掷地有声的话语,感受得到党中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与信心。所有人都知道“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长了牙齿”、执行环保不力的人会被约谈追责,“唯GDP论英雄”的评价标准已经跟不上时代。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烛炬,而是一只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把;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辉煌,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一代文豪萧伯纳对文明传承最为传神的比喻。
文明的传承,始于观念的改变。对于生态文明,同样如此。
生态文明,虽肇始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远远不是全部。文明的核心是人。生态文明终将化作人们头脑观念里自然而然的反应、生活方式中顺理成章的选择。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文明的观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尊重自然思想,却扎根于现代化语境,启迪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年来,千千万万曾经饱受环境恶化之苦,而今正在享受生态修复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人们,最能体会总书记这番话中蕴含的辩证法真谛。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绿色生活,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更体现了一种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每个当代中国人都应肩负起的责任担当。
生态文明,归根结蒂,是对美丽心灵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
5年来,这场革命在社会生活中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人们观念中也已逐步落地生根——今天,在普通百姓的话语体系中,“绿色”往往意味着品质;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环保”已然成为风尚。
“观政在朝,观俗在野”。深植于人民群众心中最细微的变化,往往意味着一场深刻变革已经开始。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6日 01版)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