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毛泽东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当前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国内外局势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造性运用,近两年欧美一些国家民族领域的巨大纷争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论断的高瞻远瞩。
这是基于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创造性运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及平等基础上的团结联合,民族团结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使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使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1954年就将“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写入了我国第一部宪法。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在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权利的同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维系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历史经验。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把破坏中国的民族团结作为其侵略、扰乱中国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民族团结有其特殊重要性。虽然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曾经出现了不少冲突,但和平交往仍是主流,并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佳话。正因为如此,中国各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之后,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共产党更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也要看到,鸦片战争以来,一些国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破坏我们的民族团结,还试图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后,一些国家不断挑拨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企图扰乱中国的发展和稳定。当前,一些欧美国家在民族、宗教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乃至社会被撕裂,纵然如此,他们仍不忘指手划脚和挑拨离间。因此,坚持民族团结既是继承中国历史上优秀传统的时代要求,也是防范和化解国外敌对势力挑拨的必然选择。
这是根据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作出的重要论断
新形势下民族领域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决定了我国必然要把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团结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例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也比较明显,社会上一些人产生了心理落差,这对民族领域也会产生影响。此外,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律及政策体系,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缩小,一些少数民族的若干发展指标已超过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时常在这方面做文章,严重影响着各个民族的团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着重指出,在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特别是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另外,改革开放之后各民族出现跨区域大流动,有超过2000万的少数民族群众到中东部经商、务工,也有不少内地的汉族群众到边疆地区寻求发展,这些流动就整体而言有利于各族群众增进交流、促进感情,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一些隔阂乃至摩擦。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扩散速度快、民众维权意识强,不能排除一些小事件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影响全国的可能。这就对民族团结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宪法明确规定“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但在一些不稳定事件发生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这无疑妨碍了民族团结。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这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指南。
近年来欧美一些国家民族领域的巨大纷争足显这一论断的高瞻远瞩
相比之下,没有对民族团结给以高度重视的西方国家则出现了不少民族问题。不少国家起初多坚持同化政策,在同化政策难以实施时往往又为了多元而多元,这又引起了反弹,最后导致排外主义回潮。例如,美国过去采用同化政策,提倡“大熔炉”(Melting Pot),但遭到多方抵制。后来“沙拉碗”(salad bowl)逐渐形成,不同族裔保持原有的文化,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对民族团结重视不够等原因,族裔之间的歧视与隔阂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消除,种族冲突时有发生,虽然非洲裔的奥巴马分别在2008、2012年当选总统,但2014、2015年美国出现多起因警察射杀黑人引发的骚乱;一些族裔之间特别是其主流信仰有较大差异的族裔之间的张力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排外主义由此回潮。虽然美国一度被一些学者称之为民族政策的典范,但力主排外的特朗普却在一片反对声中当选总统并颁布一系列具有强烈排外色彩的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强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特别是西方国家民族政策遭遇重大挫败的背景下,凸显了其重要价值,它既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我们前行的重要指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在民族团结方面长期走在前列,在成立70周年之际,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王奇昌)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