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被称作“苍天圣地”,这里天高地阔,一条玉带般的天路,从漫漫黄沙与荒芜戈壁中蜿蜒伸向天边,这就是目前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工程——京新高速。
京新高速全长2540公里,是2016年国内七大超级工程之一,于2012年9月动工,沿线经过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临河、额济纳旗、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京新高速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是继青藏铁路后又一具有典型艰苦地域特点的代表性工程。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驱车千余公里,一路探寻这条戈壁崛起的沙漠巨龙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一路追寻建设者们为浇筑这条天路洒下的青春、智慧与汗水。
用卫星地图在戈壁滩寻水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勾画出一个宏大设想:“东起北平(今北京)、经阿拉善,西至迪化(今乌鲁木齐)的第二条进疆大通道”。这个梦想今日终于成真。
京新高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条交通主动脉,通车后,北京至新疆乌鲁木齐的公路行车里程将比现有道路缩短1300多公里,成为一条带动西部边疆大发展、牵引“一带一路”大融合的沙漠天路。
中国中铁施工总承包的京新高速临白段(阿盟境内)2标段,全部位于阿拉善盟境内,主线长352公里,连接线62公里,全线穿越戈壁、沙漠、无人区,预计今年6月25日全面交工验收,7月中旬正式通车。
已到5月,阿拉善盟沿途仍少有绿色,唯有漫无边际的荒漠与寸草不生的戈壁。要在沙海戈壁中开出一条天路,难乎其难。
水资源匮乏成了沙漠中施工的第一道“拦路虎”。当地干旱少雨,年最小降水量35毫米,最大蒸发量4217毫米,每年8级以上大风、沙尘暴、扬沙天气82~142天,夏季地表温度高达50~60摄氏度。
项目管段施工总用水量约为100万吨,如何在荒漠无人区寻找水源,对中铁人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中国中铁京新高速项目总承包管理部第三项目部副经理李海峰想出一个办法:从谷歌地球的卫星地图上探寻水源地,在地表植被较多、地势较低洼的地方,用人工挖探的方式,查看含水量。他们常常早上出去,在风沙中一走就是一天。在项目部方圆百里的戈壁滩上,他们挖了好几百个探水坑,终于找到了8处水源,供给工程总需水量的70%以上。
中国中铁京新高速总包部第五项目部经理技术“大咖”谢秉军琢磨起风沙大漠中的工艺改良法。他提出在预制桥梁施工采用“智能张拉、智能压浆、蒸汽养生”等创新型工艺,如同给高速路基“蒸桑拿”,让水充分渗入土壤。这些方法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保证了质量和工期,打造出京新高速样板工程。
连通四方的民心路、致富路
行车于荒漠中,窗边掠过一蓬蓬骆驼刺,还不时能看到悠然自得的骆驼。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上留下袅袅驼铃声。如今,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在大漠中铺展开来,让阿拉善盟的牧民们驶上京新高速连接起的“一带一路”新丝路。
乌力吉苏木乡党委书记哈斯巴根是在沙漠中长大的蒙古族汉子,他亲眼目睹了家乡路途的几多变迁。“最早时没有路,出行都靠骆驼,去一趟额济纳旗要两个月。后来修了沙石路,路不好,车也不好,去额济纳旗得3天,颠簸得很。”哈斯巴根笑着说,“现在京新高速修到了家门口,只需要两个小时,以后去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都便利了,这么平整、宽阔的大路,以前的人们想都不敢想啊!”
中国中铁京新高速项目部距离牧民萨仁家不到两公里,萨仁看准这一商机,办起了超市、餐厅。两年下来,他家里装修了房子,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以前我们都是放牧的,光有一些养羊、骆驼的收入,现在高速来了,收入一下就高了。”
在当地牧民眼中,这条沙漠天路不仅是一条致富路,更是民心路。
给当地牧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铁施工人员干活后的地方“特别干净,哪怕一个矿泉水瓶都要捡走”。
中国中铁京新高速项目总承包管理部总经理、党工委书记孙玉国说,阿拉善盟生态环境脆弱,我们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植被修复,要做到“在美丽的阿拉善大地,除了留下一条康庄大道、一段美丽传说和一腔深情厚谊外,不留下一丝来过的痕迹”。
京新高速有一处造价几百万元的天桥,通往牧民呼毕斯哈拉图家牧场,他养的25头骆驼、190只羊,可以在这个专用通道悠然通过。
筑路人的诗与远方
有多少人知道,两年筑路,与荒漠戈壁为伴,与沙尘风暴为伍,与严寒高温同行,需要怎样的坚守与执着。而他们无悔,因为京新高速路上刻着他们奋斗与奉献的青春座标。
筑路人的诗意在远方,孙玉国在朋友圈中赋“诗”一首:“天空无飞鸟,地面不长草,十里一个人,风吹石头跑,夏天如锅炉,冬季赛冰窖,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令他骄傲的是,自京新高速开建以来,在这支年轻的筑路队伍里,没有人因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而当逃兵。
25岁的中铁项目部安全员桂武松,原本稚嫩的脸庞被风沙磨砺得粗糙了不少,他清楚地记得,他2015年3月19日第一次来到阿拉善盟施工地,就遭遇了一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狂风裹着沙尘劈头盖脸地袭来,正在进行测量的桂武松和同伴们无处躲藏,只得蹲下来,紧紧围抱在一起,不敢放手,“就像世界末日一般”。
更难的是缺水。施工没水、吃饭没水、洗脸没水,每天要到200公里外的地方运水,一个月洗不上澡是常事,有时一天只有一瓶矿泉水,这让小桂真正体会到了“水贵如金”的揪心。
当时,小桂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离开这里,越快越好,“工资也不要了”。但脑中又响起另一个声音:“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就要当逃兵吗?坚持一下吧!”桂武松和同事每天要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在戈壁滩上行走十几公里进行测量。
从最开始的逃避、抵触,到慢慢适应,现在的小桂喜欢上阿拉善的天高地远。在妈妈眼里,以前敏感、文弱的儿子,经过两年的打磨,变得稳重、踏实,有责任心了。
中国中铁人“用心打造有品位的优质工程,精心建设有情怀的高速公路”,叫响“风沙大干劲更大,气温高斗志更高,缺水不缺精神,少电不少风采”的京新精神,在仅16个月的有效工期内,3万名建设者在环境极端恶劣的荒漠里修筑起这条沙漠中的巨龙。
对中铁人而言,既然选择了筑路,就意味着选择了远方;既然选择了坚守,就意味着面临常人难以理解的别离。
修路期间,杨孟乾远在湖南老家的姐姐打来电话告诉他,母亲得了严重的胸膜结核,要做手术,需要得到他的同意。杨孟乾心如刀割,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应该赶到母亲身边,但工程正在紧要关头,他只得在电话中对主治医生口头表示同意手术。那一刻,泪水在打转。
杨孟乾说,工地上每个人都一样,都有亲情牵挂,都是骨肉难舍,但为了京新高速早一天建成,“大家撸起袖子都很拼”。
中铁京新第六项目部的“沙漠玫瑰”曹福丽,曾在检修中差一点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卷走。她的老公任晓光也在工地,夫妻俩虽在同一工区,却难见一面。每次项目部开会,他们相聚与儿子一起视频。见到儿子开心得手舞足蹈,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京新高速的工程接近尾声,小桂的心中充满不舍,只要有时间就来这条大路上跑步。桂武松心中充满自豪,他打算以后带着孩子来这里,告诉孩子,“这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是爸爸参与修建的,多带劲啊!”
[责任编辑: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