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叶乐峰
2017年4月27日,在距离地球393公里的太空,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人们俗称“太空加油”。从“空中加油”到“太空加油”,一字之差,但技术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这场完美的“太空大戏”,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拉开了中国空间站即将开建的大幕。
5年来,“长征”“神舟”“嫦娥”“北斗”等字眼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次次的跨越,也不断标注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高度。
探索不息:揭开浩瀚宇宙的深邃奥秘
2016年,在全世界瞩目下,中国航天探索宇宙的脚步一如既往铿锵坚定。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在特殊环境下完成了19项科学实验并成功返回。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意味着中国有望在世界上率先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中秋之夜,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此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而在2017年,我国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飞入太空。它可以观测黑洞、中子星和伽马射线暴等爆发活动天体。嫦娥五号将飞向月球,为我国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奠定基础。
创新不止:锻造航天强国的磅礴力量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在老一辈航天人的记忆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一个“做了30年的梦”。如今,梦想成真。
2016年11月3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直刺苍穹。灿烂星空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曲以广告诉记者:“长征五号堪称‘国之重器’,是我国目前技术最新、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将开启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长征之路。”
长征五号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而此前的几个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它能够衍生出多种构型的火箭,可谓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中流砥柱”。
从“长征七号”到“长征五号”,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
一组数据显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
“十三五”期间,“长征家族”的任务量迎来历史新高,将达到第三个百次发射,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这表明我国火箭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研制模式开启信息化时代。
开放不断:中国航天朋友圈持续扩大
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一直以自信开放、合作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为和平与可持续探索和利用外空并造福全人类作出贡献。
据了解,中国航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同30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签署了98份政府间或政府部门间合作协定,涉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11个,中国航天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卫星通信领域,中国航天业务拓展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零的突破,而且也实现了首次向欧洲地区用户提供整星在轨交付服务。
在卫星遥感领域,在印尼、老挝、泰国等19个国家建成了风云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及分发系统,全面提升这些国家在气象监测、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拟于2018年左右实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地区的覆盖。
巴西航天局局长科埃略这样评价中国在航天领域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合作:“作为世界大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关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承诺以及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等,都体现了中国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在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坚持合作共赢、乐于与其他国家共同探索的态度。”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