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西北角,有一处远离喧嚣的小天地——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逆境中心”)。逆境中心2012年成立,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植物抗逆科学与技术研发,培育抗旱、抗盐、抗冷、抗热、抗病高产农作物新品种为己任的科研国家队。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异常天气增多的情势下,逆境中心对于农业大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逆境中心的主任,是我国“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首批入选者、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上图。本报记者赵永新摄)。为节省时间,他大多数时候住在单位的专家宿舍,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做科研不能就是为发几篇论文,必须解决真问题。”他坦诚地说,“每天我都会想: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做好?国家给了我这么多支持,如果没做好,我会觉得问心有愧。”
“比起出身及名校,科学兴趣更关键”
30多年前的皖北小镇上,高中生朱健康常常在课堂上打瞌睡。虽然自嘲“中学几乎一半的课堂时间都睡过去了”,但朱健康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他认为效率比投入的时间长度更重要。
朱健康出生于安徽农村,是名副其实的寒门子弟,家里省吃俭用,供几个孩子上学。朱健康当时的理想很简单:考上大学,吃上商品粮,不给家里添负担。高考时,他以超出北大、清华录取线的分数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在农大学习四年后,他没有听从老师保送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的建议,而是考了北大的生物系,因为“兴趣最重要,学生物更让人兴奋。”
之后,他到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攻读植物学硕士,“美国的学术氛围很好。在高校也好、研究所也好,大家关心的就是学术问题,很少关注这荣誉那荣誉、这评价那评价。”老师、同学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也让他深受触动,在朱健康眼中,这种纯粹、求实的科学态度,特别重要。
在美工作期间,朱健康主要从事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研究,在植物抗旱、耐盐与耐低温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他33岁受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科学系正教授,4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做科研关键是要有兴趣。”朱健康说,“有兴趣才愿意花时间、动脑筋钻研。如果对做的事没兴趣,再苦再累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追求卓越、兼容并包,学术才有生命力”
2012年,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联手创办逆境中心,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研究所、破解植物抗逆的基本科学原理、为培育作物新品种打基础。当年4月,在美国科学界如日中天的朱健康回国,出任逆境中心主任。
“‘我们要把逆境中心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我听完后感觉热血沸腾。”在读博士何力2012年9月考到逆境中心读研,他至今记得朱健康在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这里的氛围可以说非常好,也可以说非常不好。”何力说,在实验室里,大家互相都在比着,生怕落后于别人,会有一定压力。
朱健康的助研陆钰明说,实验室晚上11点一定有人,“不是被谁强迫,大家都是自愿的。”
在朱健康心中,国际一流的研究所不仅要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还要把世界各地的一流人才引进来。“过去多少年,我们在国外给别人打工。现在中国的实力强大了,也可以给别人提供好的平台,大家合作解决科学难题。”朱健康说。
如今,逆境中心有一半的课题组长是来自海外的非华裔科学家,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里碰撞交叉、兼容并蓄。“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和学术观点也往往不同。大家带着不同的想法互相交流,学术才更有多样性、更有生命力。”朱健康说。
“做科学,取得真正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在前不久逆境中心举办的成立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朱健康与多位国内同行就“如何避免‘论文论英雄’”和“应该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等问题同台交流,在与会的学者、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论文只是科研的副产品,我们不能再被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牵着鼻子走了。”朱健康说,“对做科学的人来说,有没有取得真正进步、有没有做出实质贡献才是最重要的。好的东西也许大家现在不关注,但10年、20年后一定会成为经典。”
在朱健康的倡导下,逆境中心抛开论文篇数、影响因子、荣誉称号等外在评判标签,只关注科研工作的好坏。博士在读的何力至今还没有第一作者的文章,目前有一篇已经写了很久,还没有投出去。何力说:“朱老师是特别严谨、追求完美的人,只要他觉得有一丁点儿不妥,就要求我们解决。这样的经历很痛苦,但终极目标还是要解决科学问题。”
成立5年来,逆境中心聚焦基础研发和转化应用,在新机制、新技术上取得多项突破,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发现分散式的植物胁迫感应机制。此前科学家们只在细胞膜上寻找逆境胁迫感受器,朱健康团队则发现,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等都存在着各种逆境胁迫的感受器。该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从而引导科学家拓展视野、发现更多关键的胁迫感受器,将对该领域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提出植物DNA甲基化水平平衡器这一新概念。DNA甲基化是调控生长发育和环境应答的重要因子,它就像是一个表观遗传的“温度计”,可对生物体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精准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发挥跨学科优势,发明抗逆技术、新产品。他们通过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筛选到能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小分子化合物AM1,具有稳定、高效、使用灵活简单、成本低、通用性强等明显优势,短期内持续喷施就可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利用遗传学的技术与方法增强植物抗逆的受体基因,再结合小分子化合物方法,可使植物的抗逆性更上层楼。
提出耐逆作物可高产优质化的育种新理念。一般而言,植物的抗逆性与高产优质难以兼得,逆境中心的研究则发现,藜麦、苦荞、糜子等作物既有抗旱性又耐贫瘠,同时又具有营养均衡的特点。这一育种新理念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此外,逆境中心在植物抗逆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也成绩斐然:建立了一项通用、高效地鉴定蛋白激酶底物的新技术,实现了CRISPR/Cas9基因组定点编辑系统在植物基因组中的高效编辑,利用改进的CRISPR/Cas9系统高效和特异性地实现单碱基改变,利用双生病毒载体系统实现CRISPR/Cas9对水稻内源基因的高效定向敲入……这些新技术将成为推动植物科学未来发展的“利器”。
说到未来发展,朱健康眼中闪光:“做重要的工作、实现大目标,需要很多人一起长期努力。我希望带领这个团队奔着一个方向持续努力,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做出来。”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4日 04 版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