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险岩村的“蘑菇经”

2017年05月26日 16:28:2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光明日报记者 李玉兰

  “最多的时候,一天采一千七八百斤,三天采的菇卖了一万多元。”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月,张守方种的香菇共卖了11万元。

  “我的菇长得体面,卖得价格就高。”张守方说。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的贫困户张守方,61岁,三个孩子,两个严重残疾,算是贫困户中的贫困户,糊口已是艰难,他从未想过“产业”这两个字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村里动员他参与种植食用菌。

  2015年,险岩村扶贫增收的产业项目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专合社)成立,专合社由企业、村集体和村里73户农民共同组成,全村48户贫困户全部包括在内。

  企业投入并负责菌袋生产、技术指导、销路等,农民投入种植大棚负责养菇,村集体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及土地资源等投入,建设了部分大棚。三方各占一定股份,这是险岩村食用菌专合社的模式。

  贫困户没钱建大棚怎么办?金融扶贫项目贫困户小额信贷来支持。村里的专项扶贫资金怎么花?投入到专合社,并将股权量化,产生效益后分红,使资金成为贫困户获得持续长效收入的“下蛋鸡”。没有能力参与种植的贫困人口怎么办?到食用菌产业园区务工,50元到60元一天,每个月可以有1000多元收入。

  张守方自己种香菇,老伴则由村里分配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打扫卫生,每月500元。年终还能从专合社分红,除了自己投入所占股份外,财政扶贫资金所占股份分配给他14股,这14股的年化收益大约为800多元。

  “专合社刚刚起步,前期最艰难。”险岩村第一书记、由南充市农牧局派来的对口扶贫工作组长刘晓丹说,“今年,目前账上的盈余有10万元。”根据股权量化方案规定80%的利润用于分红,今年全村贫困户每户通过扶贫资金所得的正常收益至少能有2000多元。

  去年,张守方的总体收入已经使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村里的异地搬迁工程帮他盖起了新房子,水泥小楼,崭新而亮堂。一层是堂屋、厨房和一个房间,二层有两个房间,再上面是阁楼,存储各种杂物,自来水也用上了。

  “现在主要就是养菇,地种的少多了,只种一点油菜和红苕,自己吃。”张守方说。

  相比种地,张守方现在更愿意聊的是养菇,养菇每个菌袋是3元,能使用半年,采6到7次菇。出来的菇好不好,全看你养得精心不精心。专合社收购时因香菇品质不同,价格差异也大,品质等级好的一斤能卖3块5到3块8,等级低了只能卖1块5。张守方的菇因为长得体面,一个菌袋除去成本能赚三四元钱。

  “这是我们村脱贫致富模式的特点,贫困户贷款投入,自己是业主,由原来的庄稼户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有投入,有压力,有收益,有动力。这就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刘晓丹说,“现在有贷款也不怕了,有这个大棚在,等把投入贷款全还清了,收入就更高了。”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