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一带一路”成绩单:改变全球经济合作方式

2017年05月13日 15:58: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一带一路”成绩单:改变全球经济合作方式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29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周边国家来了三分之二,东盟国家“组团”捧场,突破古丝绸之路地域限制……虽然尚未开幕,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很多方面已“先声夺人”,官方最新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与中国的贡献》更是亮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份“一带一路”倡议“成绩单”。

  “一些人对‘一带一路’倡议有疑虑,认为项目应提高透明度,或质疑中国意图。”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说,“但从早期收获看,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是,尽管遇到一些质疑,中国一直在强调合作共享,如今甚至一些南美国家都在参与倡议。”

  3年多来,“一带一路”朋友圈快速扩大,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收获体现在互联互通、经贸、产能与投资、金融、生态环保、海上合作和人文合作等各领域。

  最新成果显示,2014年至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企业已先后在20个沿线国家建设了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中欧班列贯通欧亚,匈塞铁路、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老铁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已开工,中俄、中哈、中缅等油气管道项目建设或运营继续推进。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通过73个陆上口岸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运输线路,与沿线47个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与62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民航直航已通达43个国家,金融支撑也已基本到位,亚投行开业运营,成员总规模达70个,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也已正式启动。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对中新社记者说,最开始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关注度不高,但逐渐发现中国并非“喊口号”,而是“认真做事”,各国心态也从观望转为支持。在反全球化浪潮上升背景下,互联互通正把不同国家人群以更多形态联系起来,其成果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合作方式,有助于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和贫困问题。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德赖斯代尔认为,倡议很重要的一点是采纳了“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各国可根据自身需要、优先事项和对国际合作接受程度来灵活确定参与程度。

  外界注意到,过去3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寻求和其他任何倡议或计划“对着干”。如在肯尼亚,中国国机集团把“一带一路”和美国政府提出的“电力非洲”计划相结合,将中国企业设备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设备由国机集团总承包结合到一起,实施风电项目。

  “即使是看法最消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并非一个好斗、独断、精于利己的国家。”德赖斯代尔说。

  具体到此次高峰论坛,土耳其国际战略研究组织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克拉克格鲁希望它取得更多“具体可见进展”,如哪些新协议可以得到实施、新项目在哪儿开工、会投入多少后续资金、会不会提出具体路线图或者时间表等。

  事实上,部分“潜在”成果已浮出水面。如,论坛期间,中国将与格鲁吉亚签署自贸协定;阿根廷方面已表示,将借出席论坛之机宣布阿根廷将成为亚投行成员,还希望中国企业参与拉美大型基建项目,带动“一带一路”项目朝全球化方向发展;智利则计划与中国合作建设一条长1.9万公里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缆。

  但作为一个新生倡议,“一带一路”也会继续面临挑战。库恩表示,“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经济、金融、政治不稳定,政治风险、恐怖主义等都可能构成潜在风险,这些因素导致中国资本和工人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大,必须与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制定和维护好安全机制。克拉克格鲁认为,各国需解决政治分歧、互信赤字、签证障碍等问题,提速人文社会交流。

  从长远看,也有人担心项目风险和盈利前景。张家栋建议,无论政府如何推动,其作用都是以指导为主,项目的最终落实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坚持市场原则,以企业为主要行为体,应建立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风险把控标准,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完)

[责任编辑:黄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