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海政文工团男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他说:“别人都有乐器,而我们的乐器就是这副嗓子。”
第一次见到霍勇,是在社区医院的门诊,他正在输液。“刚演出回来,支气管炎又犯了。”他面带倦容,声音略显疲态但依然深沉浑厚。络腮胡子,大方脸的壮汉形象此时倒更添了一份沧桑。跟往日电视屏幕上光彩熠熠的歌唱家形象相比,此时的霍勇看起来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
光鲜外表下“苦行僧”般的生活
在记者采访前,霍勇刚刚从外地回来。10天,6场演出,马不停蹄的转场奔波对于他来说,只是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下部队慰问演出、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者服务等,平均每年大小演出达150余场。这也就意味着平均两天半就有一场演出。
在一般人看来,或许他们的工作是光鲜且轻松的,灯光绚丽的大舞台上,双唇轻启便可收获无数鲜花和雷鸣般的掌声。但其实,舞台之下的辛苦却是常人看不到的。
一场演出开始前,男演员准备工作通常得两三个小时,而女演员因为化妆稍微复杂些,一般得四五个小时。一切准备就绪后,接着就是候场。等待上台,是一个极其漫长耗精力的过程,效率高的话也要两个小时,如果慢一些,可能等的更久。“因为是连续转场,加上休息时间有限,通常在上台前,我一句话都不想说,只想攒足了劲儿在台上用。”霍勇苦笑着说。
上台前不饱餐,是霍勇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怕影响发声运气,除了吃半个馒头或者一小块糕点保持体力外,尽量也不会多喝水。此外,为了保护嗓子,不影响工作,忌烟、忌酒、忌油腻,不吃辣也是必须遵守的红线原则。作为无辣不欢的四川人,吃饭缺了辣味儿这着实有些过于“残酷”。
“我们的舞台在基层,我们的观众是老百姓。”虽然也会参加大型电视节目录制,也会去金碧辉煌的音乐厅演唱,但是下基层,却是他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也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要去部队哨所演出,霍勇还会去边远山区、学校、矿厂等地。一般连续20天左右的转场奔波已是家常便饭。“因为我们是战士,哪里需要,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奔赴前往。”高强度和快节奏的演出任务,反而激发了他文艺兵的不屈斗志。
舞台如同战场,上去了就要拼尽全力。
2014年,内蒙古阿尔山,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霍勇和几位文工团战友顶风踏雪,前往边疆防线。雪大路滑,冰封的阿尔山寸步难行。就在快要到达哨所的时候,他不小心滑倒摔伤,右脚脚踝严重脱臼,立刻肿起了拳头大的包。当时整个哨所的战士都在风雪中列队等侯。霍勇忍着疼痛,以一个军人的挺拔姿态站立雪中。寒风凛冽,一曲《为了谁》唱响了寂静的阿尔山,也唱红了边防战士的眼眶,更唱出了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话筒,没有音响,没有灯光,没有布景,然而这却是最好最真实的舞台。“环境太艰苦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说到深情处,霍勇眉色凝重,对驻守边防战士的感情一时间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言语来表达。
所谓歌者 必是感同身受
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怎样用歌声激扬斗志,团结士气;如何写人民生活、唱人间欢乐,这是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一首新歌没有练过一百遍,是绝对上不了舞台的。”霍勇说的斩钉截铁。歌词中故事的体会,人物情感的揣摩,音调轻重的把握,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要精心雕琢打磨。他有时候会把自己关在琴房很久很久,就是为了寻找到情感的契合点和爆发点,把最完美,最饱满,最能打动人的那部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在大蟹岛潜艇部队的一次演出中,《潜艇兵之歌》作为一首新作品受到了全体潜艇官兵深深的喜爱。演出过程中,不仅全场同唱,而且结束后还被现场官兵要求返场再唱,这在霍勇的演出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
2008年汶川地震,霍勇在海军陆战队的帐篷里住了半个多月,一首《生死不离》唱遍了灾区所有的赈灾部队。每天看着救灾战士眼睛里布满血丝,双手伤痕累累,满身泥土,扛着铁锹坚定的背影,霍勇的心一次次被震撼。很多观众问霍勇,为什么你的歌声总能在绝望中给人力量?他的回答是:因为我懂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种懂得来源于亲身经历,来源于亲眼所见,来源于感同身受,更来源于对于祖国和同胞深深的爱。
在2015年第二个中国文艺志愿服务日,霍勇主动请缨,去了最偏远、艰苦的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上千公里的行程,一边是陡峭的贡山,一边是汹涌的怒江,路上随时有落石和山体滑坡,每天都要颠簸8小时才能到达下一个演出地。得知部队文工团要来演出,各村村民都提前两天就拖家带口、翻山越岭地往这儿赶。每次演出结束,观众们像过节一样久久不愿意离去。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篝火冉冉、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和一个个淳朴的面孔至今让霍勇记忆犹新。“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 说到动情处,他自顾自地轻轻闭上眼睛,身体随着手势微微晃动,嘴里慢慢哼唱了起来,似乎想再一次感受当初的离别。而此时,手上正在输液的针头和整个病房似乎也与他无关了。
大山深处少数民族同胞淳朴的热情给了霍勇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他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只有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才能把歌唱好。”
一个民族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温度、有气度、有态度的歌声就是冲锋上阵的号角,就是催生战斗力的精神力量,更是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从唱歌 到为国家和人民唱歌
从国家文化部声乐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卡迪夫”国际声乐大赛中国赛区第一名,到全军文艺汇演特别贡献奖、“全军为兵服务先进个人”、“海军学雷锋先进个人”、“最美文艺志愿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霍勇一路斩获殊荣无数。
从唱歌,到为国家为人民唱歌,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印证着他成长的足迹以及对文艺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然而,荣誉的背后是成长道路上伴随疼痛的蜕变。
2000年,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上,一路过关斩将,初试、复试都名列第一的霍勇,原本志在必得折桂在望,却因一时得意,放纵饮食导致意外失利,与前三名失之交臂。彼时,刚三十出头的霍勇还多少带有一些毛躁小伙的天生骄傲。“出了比赛大厅的门,扶着楼梯的扶手眼泪夺眶而出。”至今回想起来,他依然无比懊恼,无法原谅自己。这一次的打击对他来说始终是心里抹不去的一块伤疤。
比赛结束后,霍勇整个人消沉了一大半。行走在北京陌生的街头,迷茫而不知所从。三瓶酒、两条烟、一个人,住在一晚三十块钱的工棚,尝尽寂寞,饮尽失意,几番深思,要么回家,要么继续比赛,两条路他选择了后者。
参加文化部声乐大赛是在2000年8月初,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十天后。推开吱吱作响的房门,抛去了思想包袱,他脚步轻盈,踏上了去往哈尔滨的列车。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这一次,他一举夺魁。此后便彻底戒了烟酒和辛辣。也是从这一次后,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到了下基层。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音乐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霍勇说,下基层演出其实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是一个与观众相互赠予的过程。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思想的共鸣。而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好作品又何尝不是来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切身感受?(文/孙晓媛)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