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下旬,崆峒区解放路小学五年级二班教室里,教师杨宝龙正在为学生上课。作为区级教学骨干,杨宝龙主要负责该校五年级三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枯燥的语法知识,他却讲得通俗易懂,偶尔提问也总有学生抢着举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走下三尺讲台,杨宝龙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平凉蓝天助学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周末假期,他常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奔波于乡村阡陌,寻访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用爱心编织着山里娃的求知梦。
2010年,在多方争取下,蓝天助学组织为花所乡段沟小学成功捐建了橘子树爱心图书室,解决了学校图书资源匮乏、体育器材奇缺的问题。在一次次沟通交流中,身为校长的杨宝龙被这些志愿者热心公益、不计名利、默默付出的精神打动。他义无反顾加入了蓝天助学组织,成为一名一线义工。
在乡间执教20年,杨宝龙深知农村孩子不易。那些家庭出身贫寒、缺少呵护却依然奋发学习,不屈不挠向命运抗争的学生让他印象深刻。有了社会的关爱和人间的温暖,这些孩子的人生也许就会从此改变,杨宝龙早就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2014年1月,杨宝龙和几名志愿者去花所乡光明村走访。当几个人在村民指引下找到田新强、田新刚兄弟俩的家时,眼前的情景和邻居们的述说让他们震惊了。残垣断壁的院落,破败不堪的老屋,癌症晚期不能下床的奶奶,蓬头垢面、精神恍惚、白天不见人、晚上钻炕洞睡觉的神经病妈妈,还有高墙内服刑的爸爸……“可怜的孩子,正值花季却要过早经历人世间的磨难。如果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心存善念和美好,顽强地生活、微笑着面对,也就达到了公益的最终目的。”杨宝龙想。怀着沉痛的心情,他连夜制作上传了走访资料,并将走访手记发布到了蓝天助学网站和个人QQ空间,日志先后被浏览近2000次,他的同事、学生、熟人纷纷关注,一位昔日同窗还为兄弟俩捐来500元。最终,兄弟俩得到了爱心人士的及时认捐资助。
2016年2月,杨宝龙跟随爱心团队到庆阳环县开展救助寻访活动。早晨七点出门前往塔尔咀小学了解情况,走访完最后一名贫困学生返回县城时已是凌晨12点。一天来自己和队友开车行进在积雪尚未消融、农用三轮车勉强通行的崎岖山路上,杨宝龙越想越后怕。可当他想到那些挣扎在失学辍学边缘的孩子,想到他们受资助后有新衣服、新书包,冻伤的小手可以戴上新手套,想到可以为那些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庭减轻一点经济负担,他就觉的释然,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3月19日我们又走访了8名贫困学生,其中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军张村有两个孩子让我印象很深。9岁女孩张文秀的母亲精神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家里开销靠父亲种地维持,8岁的男孩王承这些年一直和四十多岁至今未婚的三叔生活在一起。现在有了爱心人士资助,我总算是放心了。”杨宝龙告诉记者。如今,除了备课、批阅作业,浏览助学网站、上传救助资料、关注受助情况成了杨宝龙工作“新常态”。
六年来,杨宝龙和蓝天志愿者们一起多次策划、组织、参与助学走访活动,足迹遍布平凉、定西、天水、庆阳等省内多地农村,经他实地走访、发布信息并得到成功资助的中小学生达到100多人,他用善行与坚守诠释着人间真情,以道义与担当续写着绵延爱心。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