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为此,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这一论坛主题,中国经济时报精心策划、组织系列报道,以充分阐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总结建设的积极进展,全面反映会议盛况和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展现中国经济新特点、新变化和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
值此高峰论坛倒计时之际,本报特推出“时报聚焦一带一路”系列报道,以高端访谈、权威解读、地方实践、企业案例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多视角深入报道“一带一路”三年多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高峰论坛铺垫预热。
时报聚焦一带一路·智说
李连成:推进设施联通打通“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经络”
(资料图片)
——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李连成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吕红星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设施联通包括基础设施,比如道路、铁路、机场、港口,还包括相应的管道设施以及通信设施等。
交通设施是跨境合作的动力基础,在我国,自古就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可见交通联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李连成,就“一带一路”倡议中设施联通中取得的进展、中欧班列以及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期待与建议等话题进行了对话。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联通主要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三个领域。在“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你认为在交通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李连成:自“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交通领域取得的进展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在与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建设中(主要是集中在泛亚铁路通道、中巴经济走廊等方面),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地开花。比如,时速200公里的中越中老国际铁路共用部分——昆明至玉溪段全线开通运营;作为泛亚铁路中通路的中老泰铁路的中国境内玉溪至磨憨段和老挝境内磨丁至万象段、泰国境内廊开至曼谷段分别于2015年8月和12月开工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两大”公路建设项目——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苏库尔至木尔坦段)和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哈维连至塔科特段)开工建设;中俄界河黑龙江上首座跨境大桥开工建设;昆明经临沧清水河至缅甸皎漂公路中的墨江至临沧、临沧至清水河段开工建设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及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将有助于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贸易和人员交流,带动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是依托欧亚大陆桥,中国通往中亚、欧洲等沿线国家的集装箱国际班列运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欧班列”取得飞速发展。自2011年3月至2016年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数接近3000列,年均增速突破250%,累计运送货物26万标箱,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200多亿美元。
此外,我国交通建设“走出去”也取得较大成绩。比如由中印尼企业联合体承建的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5公里先导段于2016年3月实现全面开工;中远海运集团成功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控股股权,并全面接管港口经营;中信建设集团牵头的联合体成功中标缅甸皎漂港和皎漂工业园项目;新疆北新路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绍尔考特至汗尼瓦尔段项目中的第普尔至山姆考特(汗尼瓦尔)标段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绍尔考特至汗尼瓦尔高速公路也是亚投行首个投资项目。中欧班列是一大亮点
中国经济时报:你刚才提到了中欧班列,据媒体报道,4月11日,广东省东莞开往俄罗斯卢加州沃尔西诺的班列正式运行,标志着广东东莞中欧双向班列正式开通。有人说,提到“一带一路”中的设施互联互通就不能不提中欧班列,在你看来,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李连成:中欧班列是当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践和国际货物运输发展的一大亮点,对于丰富贸易通道和贸易方式,提高国际物流运输效率,扩大陆向开放,特别是提升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地位和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中欧班列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惠普将工厂从上海搬到了重庆,富士康关闭深圳的工厂搬到成都,数量巨大的IT产品通过铁路进入中国西部和沿线国家市场。可以说,中欧班列的发展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各不相同,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时间较政策沟通、资金融通要长一些。在你看来,设施联通在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
李连成:我认为当前及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政局不稳和地缘政治冲突会极大地制约设施联通的需求。政局稳定且相互信任,是国家间开展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基础。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政局不稳、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冲突严重,使得人们对安全、主权利益或经济主导权方面的担忧普遍存在,而这直接影响了设施联通的意愿和需求。
二是部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会增加施工难度和建造成本。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地质地形条件和自然气候环境较为恶劣,地面交通类的设施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工程质量、进度难以保证,建造和维护成本很高,直接经济效益也不够理想。
三是规则标准不同会导致“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设施的联通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硬件”衔接,而行业规则、技术标准等“软件”的对接和一致,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由于许多国家对基础设施技术标准规范、通关政策等方面的认定不一致,往往导致设施联通出现“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
四是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金融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可,在许多方面也形成了更多共识,但真正务实推动设施联通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还需要在合作机制、保障体系方面进一步完善,比如要更好地确保相关国家的规划、政策相互衔接,在重点推进的领域形成共识,有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参与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金融保障等等。
此外,在设施联通过程中,中国的工程企业“走出去”、技术标准“走出去”,还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们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你认为,此次论坛对“一带一路”建设会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对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来说,你有何期待与建议?
李连成:习近平主席在1月17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习主席关于主办高峰论坛的这段讲话勾勒出我们办会的总体设想,指明了办会方向。
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处在全面推进的关键节点,这次高峰论坛就是要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希望高峰论坛,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进展,展现重要早期收获成果,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巩固良好的合作态势。希望共商下一阶段重要合作举措,进一步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伙伴关系,实现联动发展。希望在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同时,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期待同各方一道,通过此次论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深化地区合作打造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更便利的联通条件,更好造福各国和各国人民。在设施联通方面,凝聚合作共识,共商合作举措,切实推进各种项目落地开花。
[责任编辑:黄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