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当代知识分子风采]沈良: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2017年04月27日 11:14: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有问题,找沈良”,这是与沈良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常说的话。沈良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精密光学机械领域的一名技术骨干,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和光学仪器装校工作。同事们都说,在技术上遇到难题,只要找沈良过来讨论一番,便会迎刃而解;工作中,大家有时会遇到意见相左的情况,但和沈良最后做出的产品一比较,就都会被他折服。

  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精密装配技术的沈良曾经是个小学徒。1980年12月份,他毕业于上海光机所试制工厂技校光学冷加工专业,从小喜欢拆拆装装的他,对装配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忆起当时自己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双双优异的表现,他很是自豪。

  “那时候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把这门技术学好。我一边跟着老师傅学习,一边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动手操作。”上世纪80年代,国外新兴技术一直对中国实行封锁,沈良的求学之路凭的就是一股韧劲,“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一些关键仪器、工具根本买不到,我们只有自己来做”。

  毕业后,沈良被分配到上海光机所的试制工厂,一开始只做些画图纸等简单工作。“没人引导,我就留心看别人怎么做,多问、多做笔记,从来也不让自己闲着。”对于工作,沈良有着自己的坚持,“只要比别人付出得多,自己收获的自然就多”。

  工作之余,沈良还考入了上海科技大学夜大的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利用周末的时间进一步学习深造。“我参与的都是高精尖的装配制造,如果连我都没弄懂要如何操作,反而去问其他人,这不合适。只有练就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没过多久,沈良工作中的第一次“大考”来了。在参与我国高性能高功率钕玻璃激光装置“神光Ⅰ”重大专项的研制过程中,高精度伺服反射镜架达不到2角秒(24小时内偏移不可超过0.00056度)的精度要求,误差甚至高达10角秒。沈良诊断后,将目标锁定在一个变速箱上。他拆开变速箱,将里面的齿轮拆下,用自己做的特殊工具重新研磨、装配,消除了齿轮间隙,精度终于达标。

  “做起镜头来,我可以连续12小时待在车间,感觉就像1小时那么短。”沈良以高超的光学精密装校技术参与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加工、装调,他完成了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嫦娥一号”有效载荷激光高度计的加工装校任务,他所参与的“神光Ⅱ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工程项目还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只是“嫦娥一号”“神光”装置背后的装配业务员,但沈良对这份工作始终怀抱着深沉的热爱。多年以来,从装校车间、金工车间到技术质量部,每一个部门和车间的工作他都干过,对每一个工种的工作内容他都熟稔于心,成为精密光学装配领域的“权威”。

  2006年,在完成一汽大众的某个加工任务时,沈良发现德方专家设计的图纸有缺陷,如果做下去肯定不能安装,如果不做又不能完成任务,他决定挑战权威修改图纸,在德方专家疑惑的神情中,沈良改进后的产品达到了良好效果,随即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沈良还先后为美国一家公司开发了口腔内窥镜;为上海联能光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光学加工专用设备;参与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检测安装平台的改造等……

  “我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对待,不能以收入看高低,而是以技术论短长。”除了对每个工种千百次锤炼筑牢自己的业务水平,包括沈良在内的几个老师傅总喜欢聚在一起,经常为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争论不休。

  从学徒到技术能手,再到大工匠师傅,如今沈良又担任了光机所控股的上海恒益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可他仍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车间一线,或是指导年轻的学徒们熟悉技术操作要领,或是下班了也不舍得回家,时常一个人对着机器陷入思考。

  在沈良看来,中国制造业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只要用心做,有了充分的积累,就一定能做好,‘中国制造’亦是如此”。(经济日报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