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永不褪色的劳动模范——记“全国启功教师奖”获得者、最美乡村教师汪昌祥

2017年04月24日 13:55:05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汪昌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村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一直扎根偏僻的贫困山村小学,倾注全部心血教书育人,在艰苦的乡村教育战线上任教40多年,把毕生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特别是身患胃癌17年来,他仍执著坚守在乡村教学的第一线,始终坚定“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村里的孩子当好一天教师”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燃起大山深处那簇最明亮的烛光。他先后荣获西宁市劳动模范、“全国启功教师奖”和“特别关注乡村最美教师”等诸多荣誉称号。

永不褪色的劳动模范

  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汪昌祥还致力于“愿将春雨化甘霖,乐送玫瑰闻余香”的公益事业,多方奔走争取善款,开展爱心扶贫、助学、助残、助老等活动,共筹措款物折合100多万元。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典范和楷模。他的事迹影响和感动着身边各行各业的人,许多人学习他、追随他,并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汪昌祥爱心服务团队”。

永不褪色的劳动模范

  矢志不移的坚守

  1974年,初中毕业的汪昌祥毅然回到家乡——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村任民办教师。尼麻隆村四面环山,十分偏僻,是个纯脑山村。由于村子小,学生少,这里的学校只是一个只有两名教师的教学点。当时的教学条件很差,老师学生都挤在用竹帘隔开的昏暗狭小的教室里,用泥土砌成的土台子就是学生的凳子,几块木板一拼便是课桌了。这样艰苦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让汪昌祥更加明白:要想改变山村贫困的现状,就必须让村子里的孩子们上学走出大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外出打工成为农村人挣钱致富的新捷径,人们纷纷外出挣钱。汪昌祥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当民办教师每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家里花销常常捉襟见肘。一天,他终于怀着恋恋不舍而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学校,跟着乡亲们外出打工,几天就挣了他在学校一个月的工资。干了一星期后,每当晚上休息时,汪昌祥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学校里那些渴望知识而“嗷嗷待哺”的孩子,经过深思熟虑,他还是回到了学校。因为他坚信:贫困山村只有教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永不褪色的劳动模范

  后来,汪昌祥在山村教育这片阵地上挥洒汗水,辛勤耕耘,坚持了下来。1986年,上级部门推荐他去任副乡长,很多人都认为,这对他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他细细思量后,还是选择留下来。他说:“我舍不得这些孩子”。他用人生最美好的40年,兑现着对党的承诺,兑现着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孩子们的承诺,担当着他对教书育人岗位的敬畏和责任。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汪昌祥最欣慰的是:40多年来的教育生涯,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的学生。仅有100户人家、450人的尼麻隆村,先后走出来70多名大学生,他们中先后考入北京工业大学、上海电力大学、西北水电大学、武汉大学等等,这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汪昌祥深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些孩子将来也能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