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产自海拔4000多米草原上的牦牛肉,通过‘互联网+ ’经营模式实现精品销售,半个月时间就能通过政府统一收购3800多头牦牛,每斤投入到市场中的牦牛肉都会进行编号,有‘身份证’。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供需矛盾,帮助牧民致富,还解决了草畜矛盾,促进草原生态平衡。”谈到“互联网+ ”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默随口就能说出自己在基层调研中发现的典型案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占比达到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到2020年底,西藏将实现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85%,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超过34万户。
陈默说,虽然西藏固定宽带用户比例还不是很高,但是手机网民的规模还是很大的。2016年到日喀则市调研时,他发现,作为连片贫困最严重地区之一的南木林县,每个家庭都能有两部以上的手机,年轻人基本能够保证每人至少一部手机,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购物,都非常便利。
“2016年底在拉萨正式上线运营的西藏锦绣商品交易中心,采用‘大宗商品交易+网上商城+现代物流+实体体验店’的商业模式,使西藏大宗商品交易进入‘互联网+ ’时代,有了这样的‘网上天路’,西藏的特色优势资源再也不愁难以走出高原。”陈默说:“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西藏物流系统相比内地而言建得比较慢,为此,国家在那曲建立了一个很大的物流集散中心,这对整个牧区的畜产品互联网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与“互联网+电商”相比,陈默说自己对“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教育”的体会更加深刻。他从2010年开始在西藏的乡村基层进行的大规模调研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方面,感觉到这也是最能凸显西藏互联网发展成就的两个领域。例如,西藏自治区自2014年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经过平台的整合,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西藏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力推动了各类远程教育,特别是西藏职业教育的发展。
陈默认为,互联网医疗方便了广大牧民群众,一个很明显的体现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过去一定要将病人送到大医院才能确诊,现在只需远程培训一些能够使用医疗设备的当地医生,携带仪器到乡村进行超声筛查,再将超声图像通过互联网传到专家的电脑上,由专家进行最终诊断,让藏族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看病难的问题。特别是现在有了“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和教育人才援藏,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教学资源和管理资源输送到西藏,更好地促进了西藏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精准扶贫方面,一个最简单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扶贫对象相关数据的收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有的地方开两三天车也只能路过几个村子,各项数据统计的困难非常大。如今,我们下乡调研时发现,乡村办公的地方全部配有互联网,当地所有老百姓的档案,包括家里有几头牛几只羊等基础数据都录入在互联网里。现在的精准扶贫能在西藏进展得如此顺利,包括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完成,一方面是每个地方配有扶贫专干,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数据核实后都是通过互联网传递,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陈默说道。
陈默说,这几年进藏调研,每次都能明显感受到互联网对西藏各行各领域带来的变化,据悉,“十三五”期间,西藏将完成所有行政村通光纤宽带,解决自然村移动通信覆盖,实现通信广覆盖,这对于“互联网+ ”的发展无疑将是最好的促进之一。
当牧民达娃达杰将两头300斤的牦牛送到当雄净土有限公司,拿到19800元时,僧人洛桑丹增正通过手机将一篇藏语的佛教文章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此时,“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教师杨士森刚刚促成所带班级与北京工美附中的初二(5)班结成“友谊班”并通过网络实现了两地同开一节班会......“互联网+电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精准扶贫”“互联网+政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更好地造福西藏人民作为目标,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活力,书写“互联网+ ”时代的新篇章。(中国西藏网 文/吴建颖)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