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警惕新形式主义:行政“假作为”
近期,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发现,有的地方出现一种新的形式主义——行政“假作为”,危害日深。对这种行政“假作为”,人们这样画像:有的好比绣花枕头一包草,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有的宛若水面蜻蜓,点到即止,身子沉不下去;还有的则属套路高手,貌似卖力,实则装样,人到心不到……其要害在于“假”,蒙骗上级、糊弄群众。
政绩粉饰匠:有“真私利”的“假作为”
“假作为”的要害在于“假”,有的不惜动用财政资金,只为一时面子好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获悉上级部门将来观摩,某县有关部门紧急找到一家设计公司,为县里量身打造智慧项目,为了不误工期,当即签了合同,付了几十万元。正准备开工时,上级通知观摩取消,地方顷刻间积极性全无,花钱的项目也就此缓下来。
一些地方热衷于打造“明星式”样板工程。在某贫困山区的一个县,当地将项目、资金等大量投放到一个村庄打造“样板”工程,记者看到,一个村小组建起了占地500平方米的村史馆。距离城区较近的容易被选中“造星”,而记者在这个山区的一个边远村庄发现,其修村组路都要负债建设,每到春节临近,施工方都会追着村支书讨债。
这个山区的一名乡党委副书记说,每逢上级领导来视察,地方优先安排到这种“明星”点上参观,高曝光率下地方领导“政绩”突出,提拔任用自然也快。自己所在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整村推进上,辛辛苦苦费了力气,反倒成了表现一般的。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进项目落地建设,不惜出具“假证明”。2016年环保部网站通报指出,2012年,有县政府出具文件证明,除3户搬迁工作在当年5月完成外,其余250户全部完成搬迁工作。然而,2015年底该省环保厅核实发现,仅72户人家搬迁,181户居民未搬迁。
“假作为”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攫取一己私利。2016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一名县领导认为自己会留任,于是要求对县里的个别指标挤水分,有关部门研究落实。但不久听说上级部门拟调整其岗位,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又开会研究调整数据,最后这位县领导也如愿调任其他岗位。
【专家点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搞面子政绩工程是长期以来的顽疾,中央提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多关注民生,以群众满意度为指标,已经让此类“假作为”者的生存空间大大压减。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须警惕其换副面孔出现,对“假作为”要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使其无容身之所、无立足之地。
水面蜻蜓:脱离实际的“假作为”
有些上级部门脱离实际,不仅自己“假作为”,有时还逼得基层也“假作为”,一些基层干部说起来一肚子委屈。
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急于求成导致“假作为”。一位基层领导告诉记者,其上级部门提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通知下发没多久,就要求上报整改成效,排名靠后的还要挨批评。这名领导说,软弱涣散基层组织非一日而成,班子重组、整改都有程序,需要一定时间,绝非一蹴而就。但面对一些部门“早上栽树、下午就要乘凉”的做法,基层不得不“假作为”,“拨几万元把办公场所整修一下,再搞点资料摆到里面”。
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基础。有的“假作为”者丢掉了这一法宝,导致制定的政策规定不符合基层实际。
“决策拍脑门,执行拍胸脯,失误拍屁股。”一位县级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告诉记者,省里职能部门下拨专项经费购买图书,严格规定书目和数量。然而,政策制定者并不了解适合低龄孩子的图书有限,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点为了凑足规定的数量,不得不采购初高中学生才能读的书,有的则索性同一本书采购几十本。“书大多用不上,一买回来就锁进柜子。”这名分管领导不得不以“假作为”应对,她让学校用项目款采购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电子图书,上级部门来检查时,就从已经采购的学校紧急调书应付。
若缺乏调查研究,好经也会被念歪。作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惠民工程,近年来财政对农家书屋加大投入,但是一些地方书籍配备缺乏针对性。有一个村庄靠天吃饭,没有水源可供灌溉,村中数十户人家要到几公里外买水吃,农家书屋里却摆放着《无公害水稻安全生产手册》《大宗淡水鱼养殖技术200问》等。
还有的则是习惯了命令式工作方式,只管发号施令,不管如何落实,导致具体做事的干部也不得不“假作为”。某县一名干部到贫困村扶贫,按照当地规定,他每月绝大部分时间要驻在村里。“一方面要精准扶贫,一方面原单位的活一点没少,咋可能长驻?”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有部门到一贫困山区暗访,问扶贫干部在哪里,贫困户抬手一指墙上的联系卡说:“扶贫干部在墙上。”
“政策不接地气,只会是上面喊一喊,下面动一动。”一名乡党委副书记告诉记者,上级部门提出推进农村清洁工程,为村里修建了垃圾池,清理了臭水沟,村民拍手称赞,但做着做着就变味了,提出要打造菜园、果园、花园“三园”美化工程,要求村里花钱买铁丝扎篱笆。他告诉记者,一个村光铁丝就要几十万元,村民坚决不同意,开始抵制,在这种情况下,乡里也只能搞个点应付应付。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给此类“假作为”者敲响了警钟,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出台机制,关口前移,事后加大督查力度,并对相关负责人予以追责。
套路高手:怕丢官帽的“假作为”
当前基层反映强烈的是一种没有任何作为的“假作为”。这种“假作为”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喊口号很积极,行动上难见影”,堪称“套路”高手。
——套路一:“太极推手”。某省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要办理互联网牌照,材料做了170多页,耗了8个多月没有办妥。省政协的一名干部道出其中猫腻,这家龙头企业从事农业传统产业,要申请的互联网牌照又属于新兴事物,在管理上存在多个部门都负责、又都不负责的情况,于是出现各部门“打太极”的现象。
此类“假作为”者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干得多容易出错,出了问题要追责,索性一推二拖三绕着走,不担当不较真,应付了事。
某省做了关于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企业反映,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行政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乱罚款和索拿卡要等乱作为现象明显减少,但不敢担当现象相对突出,有的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层层请示,不是积极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难题,而是抠条文、“踢皮球”。企业感慨“现在门好进,脸好看,事情还是不好办”。
——套路二:“光说不练”。之所以玩此套路,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卸责任。开会等于落实,发文等于做过。中部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二级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上级部门频频发文、发通知,下发后也不做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至于下面做没做就不管了,反正出了事,已经下发文件了。”这名负责人说。
开会、发文成为此类“套路”高手推卸责任的良方。某县一位领导告诉记者,以往分管领导可以解决的事项,现在因为怕问责,往往要上升到县委常委会来讨论。布置工作也习惯于召集相关部门到会议室开会,至于会议的落实情况则不闻不问。然而,每当其分管的工作出现相关问题,便找出当时的会议记录,按照开会时的分工情况,追究相应人员责任。
——套路三:“消极应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问题的解决要有“涉险滩”的勇气和“啃硬骨头”的担当。然而,现实中总存在这样一类“套路”高手,怕惹事、怕得罪人,习惯遇事绕着走,不敢动真格,致使一些制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伤害群众利益的现象长期存在。
2016年,某县工业园区多家企业违法排污,导致自来水异常,一度引起当地群众恐慌。当地纪检部门调查后通报,该起事件性质恶劣,从事前到事后,涉事部门工作消极应付,本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尽早解决,从上游到下游,监管层层放水;本可以避免的事件没有及时避免,从“执法”变“执罚”,责任严重缺位,本应关停的企业没有依法关停。
【专家点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真抓实干是一种作风,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纪律。狠抓改革落实,应聚焦一个“实”字。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厘清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对基层公职人员履职既有约束又有激励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容错纠错机制,为愿干事、干实事、多干事的人解除后顾之忧。(半月谈记者 刘健 李兴文 高皓亮)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