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和中华职教社的领导人。
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16岁时,成思危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瞒着父母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1981年,46岁的他已经成为我国化工战线的知名专家,并在化工部担任领导职务。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赴美国攻读MBA学位。学成后,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选择回国效力。1996年,他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1998年他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提出的“风险投资”一号提案,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中国风险投资大发展的序幕,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1998—200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安详地走完了他八十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
海外网与成思危先生“有缘”。2014年3月上旬,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做客海外网“高端访谈”节目,对当时大热的“人民币国际化”等相关问题进行解读。而那时,海外网(m.haiwainet.cn)刚刚成立一年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是很大,很多有名气的人回绝了我们的采访邀请。而成先生如约而至,没有预想的高高在上,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给海外网留下了“专业、认真、严谨”的印象。“希望通过你们,向所有的观众问好……”演播室里的成先生和蔼谦逊,他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
2017年4月3日上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召开的《成思危纪念文集》发布会。并采访到了该书主编,也就是成先生之女、成思危基金会理事长成卓女士。在与成卓交谈的过程中,笔者更加增深了对成思危的了解。
成卓女士在接受海外网的采访中指出,“父亲的对我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家里他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对我的影响是特别大的,所以我在人生中会选择去做一些对自己有所挑战的事情,也愿意接触一些新的事物,去学习、掌握。”
谈到成思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成卓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讲道,父亲从小喜欢化学,在香港时,奶奶专门给他设了一个化学实验室,瓶瓶罐罐一堆,不时有各种难闻的气味飘出,而他经常弄得满脸都是黑的。
“他是我的英雄”。成卓告诉我们,成家的传家宝就是“自强不息”四个字。爷爷在父亲12岁时传给了他,父亲在她12岁时又把这四个字写在送她的笔记本上。父亲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四个字。从2007年得癌症后,他就说之后的每一天都是赚到的,所以不听任何人劝告,全身心投入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2015年6月的时候,他在病床上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成卓,要学老爹心红胆壮志如刚。成卓说,虽然他80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完成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工作,他活的每一天都没有浪费,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成思危时刻牢记国家安危的责任,在逆境中不沉沦,在顺境中不懈怠,为强国富民无私地奉献了一生。斯人已去,对其精神的传承,便是最好的纪念。(文/栾雨石)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