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壮观,简直是工程上的奇迹。我感受到一种机械的美感,你看这么多港机粗大的钢筋,建筑领域很少有这种结构,每个部件都有它的作用,非常符合现代主义的审美。”曾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网络大V使徒子在洋山港建筑工地上,面对高大的起重机由衷地发出了赞叹。
3月18-19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及环球网联合组织了“走进新国企——当代中国奇迹”第一期活动,邀请几位社交媒体达人走访苏州、南通及上海三地,考察苏通大桥、沪通大桥、洋山港码头四期和振华重工长兴岛基地等。虽然仅有两日的时间,但大家在一个个“世界之最”的项目面前,连连受到震撼,实地感受中国基础建设的成就,见证实现奇迹背后的拼搏与努力及其所凝聚的“中国制造”的魅力。
“走进新国企——当代中国奇迹”活动合影
“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突破,是中国制造升级的必然结果”
环球网无人机高空俯瞰苏通大桥
“四最”是苏通大桥建设者们脱口而出的一个词,它是指苏通大桥呈现给人类的四项“世界之最”:最长跨度、最高桥塔、最长斜拉索和最大规模群桩基础。来到苏通大桥展览馆前,环球网记者一边远眺线条优美的大桥和主塔,一边看着眼前的钢护桶、钻孔桩及墩身剖面模型,感受着建桥时的攻坚克难。
斜拉索桥的最大跨径不能超过900米,这曾是国际桥梁学界的一种共识。然而,连接南通和苏州两地的苏通大桥却突破了不可能,主跨度达到1088米,成为人类首座主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对于这项突破,中交二航局员工焦贤模解释说:“苏通大桥其实是中国制造能力升级的具体体现。当时设计修建大桥时需要满足两艘5万吨集装箱货轮的相向通行,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所以跨径需要超过千米。无论是通航需求还是大桥建筑要求,这些都是中国制造能力的升级,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虽然建设者们只是以“中国制造”的水到渠成来轻描淡写苏通大桥的落成,但历时5年的鏖战,工人们的的确确有过失败,更有过值得大书特书的创新发明。曾参与苏通大桥几大项目建设的中交二航局建设者周明生讲述了“筷子插在豆腐上”的攻坚故事。苏通大桥所处水流湍急,土质松软。为了克服桩基难题,建设者们把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群桩扎在水下,托起1个足球场大、6层楼高、体积6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主塔承台。最终,钻孔桩在软土上牢牢地扎下了根。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