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之“中国制造2025与推进结构性改革”分论坛上,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兼总裁郭台铭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问时直言,如今的大学教育和工厂里的实践操作差距很大,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富士康招了很多大学生,可都不愿意到基层流水线工作,“请问苗部长,政府有没有什么政策可以鼓励大学生下基层?”
苗圩回应称,“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专门规划,但是调整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郭先生还需要给一点时间,让我们逐渐把短板补起来。如果没有一批高技术的工人,中国要想建成制造强国,也是一句空话。”
这番对话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一尴尬,更引出当下技能人才缺口巨大这一现实,那么,如何实现供需对接,补好“短板”?
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
苗圩表示,现在政府每年要为将近8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想办法,但同时,制造业里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的队伍,市场急缺。“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我们现在需要的大部分人才还是实用型人才,更多的能够到工厂车间从事生产线的技术管理工作。”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曾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指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而10多年前,有关部门针对60家企业所作的调查显示,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师比重仅占0.1%,技师和高级技工也仅各占1.1%和6.1%。
2015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其中,技师学院434所,在校生322万人,就业率达到97.4%,骨干院校就业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
在3月19日的分论坛上,苗圩介绍,《中国制造2025》有11个配套文件,其中一个就是《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该指南强调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包括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等。同时指出,重点培养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日前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2016年12月印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要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中央明确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还提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际探索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分配办法。
此前,“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要在薪酬、落户、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不断提高经济待遇
纲要指出,要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同时,《意见》中也有类似表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制定专门激励办法
纲要明确,保障人才以技能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意见》则提出了具体措施,要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
各地用政策吸引技工人才
纲要提出,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同时,纲要也要求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关于个人发展,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上技校了,就意味着人生在青少年阶段就已一锤定音,一次选择,就决定了一生走向。然而,看清多元发展的机会、专心致志做好手艺以及脚踏实地的社会氛围,才是催生更多国宝级大国工匠的良好土壤。未来几年,技能人才迎来利好,当属无疑。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