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北京市长蔡奇谈治霾: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

2017年03月07日 11:44:5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北京未来的副中心应当没有城市病

  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北京团第三次全体会议开放团组审议结束后,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等10位代表举行记者会,接受中外记者采访。蔡奇就社会高度关注的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雾霾治理三个问题作答。蔡奇表示,北京正在对现有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要处理好副中心和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市郊铁路今年通车后从北京站到通州约20分钟,对于治理雾霾,“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

  将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

  这是北京市市长蔡奇首次在全国人大北京团开放日记者会回答记者提问,吸引了境内外76家媒体、107位记者的高度关注。

  蔡奇说,“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一个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就是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蔡奇介绍,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短缺,人口也接近“天花板”,核心区人口密度超过2.3万人/平方公里,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就要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而且要着眼于京津冀更大空间来疏解功能谋发展。

  蔡奇说,当前一项迫切任务就是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七次,“我们邀请国内权威专家领衔,并集中各方智慧,开展了重点专题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北京正在抓紧对现有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在空间布局上,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结合的城市空间格局;在要素配置上,压缩生产空间规模,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及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蔡奇说,北京规划建设将以人口“天花板”、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为硬约束。人口“天花板”,就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要控制在2300万人。“生态红线”,就是生态红线区面积从现在的73%到2030年达到75%。城市开发边界方面,城乡建设用地现状为2921平方公里,2020年减量到2800平方公里以内,2030年减量到2700平方公里。

  市郊铁路通车后20分钟到通州

  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蔡奇说,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规划方面,去年组织了全球12个顶尖优秀设计团队,近百名规划、景观、交通、生态等各领域的专家参加,开展了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及详细规划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初步成果。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带”,就是以大运河为骨架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一轴”,就是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多组团”,就是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规划还突出三个方面的城市特色,一是水城共融,将把通州的水系打造成景观带,建设一个水城共融的北方水城,二是蓝绿交织,三是文化传承,把副中心建设成为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蔡奇强调,要处理好副中心与周边区域的关系,以155平方公里的副中心带动通州区全区发展,还要处理好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关系,按照要求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蔡奇说,在建设方面,要抓紧推进行政办公区建设,年底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部门将率先启动搬迁。要开工建设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市郊铁路也要进行节点改造,今年通车,通车后从北京站到通州约20分钟。广渠路东延段等城市快速道路今年也要开工。

  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副中心疏解搬迁。人大附中分校等四所学校去年秋季已在副中心招生开学,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今年将开工建设。安贞医院新院区建设也将动工。蔡奇说,下一步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公共设施。城市绿心也将启动建设。未来的副中心,应当是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

  治霾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

  对于治理雾霾,蔡奇回答,近几年,北京市上下付出艰苦努力,应该说空气质量整体上是在逐步改善。去年全市PM2.5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虽然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确实还有很大差距。

  北京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实施了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包括6项内容:扎实推进“清煤降氮”,燃煤总量由现在的1000万吨降至700万吨以内等;着力抓好高排放车管控,推动实施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严格管控外埠过境高排放重型柴油车,再淘汰老旧机动车30万辆。在城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划定低排放区,不符合国Ⅲ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一律禁止使用;加大工业治污减排力度,关停退出5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清退2570家“散乱污”企业;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实施更加严格的督察检查;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努力推进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蔡奇说,要根本解决雾霾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和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既不回避问题,也不过度承诺。希望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治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大气质量会一天天好起来。

  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上海

  韩正:“共享单车我支持”

  3月6日下午3点,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上海市长应勇,准时出现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参加当天举行的上海团组全体会议。在听完10位代表的发言后,韩正和应勇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我先表明我的态度”,在现场有记者提出“共享单车”的问题,韩正笑着搓了搓手,说“共享单车我支持”,他表示,对这种创新举措“非常赞赏”。

  他介绍了上海共享单车的情况,现在上海共享单车的投放量已经超过450万辆,每天使用的大体超过100万辆次,“发展非常快”。

  说到兴起,他还提到了上海代表团骑单车的事情。韩正说,上海代表团的很多代表在上海骑共享单车,到北京也骑,北京单车和上海颜色不一样。他认为,共享单车解决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定能很快成为大城市出行的方法,是一种节能低碳、有利于健康的出行方式。

  他继而又提到了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他认为,政府首先应当支持和拥抱这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引导要规范,运用制度予以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此外,也要让每位使用者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网约车的问题,韩正表态,上海还要依法依规管理网约车。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也是各方关切焦点。上海市长应勇回应称,三年多来,上海自贸区建设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和初衷,当前上海市正会同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制定下一步深化建设的工作方案。

  他说,到2020年,要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在谈到下一步的规划时,应勇说,将围绕开放与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服务“一带一路”市场要素资源配置的功能枢纽以及提升治理能力的政府再造区等四个方面,进一步试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上海还将重点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加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加强与浦东新区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再造区的联动。

  “目前相关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应勇说。

  文/本报记者 孟亚旭

  广东

  胡春华:广东到了“先富帮后富”的时候

  在3月6日上午举行的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上,代表们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几乎将关键词锁定在经济与改革上。而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唯一一次回答提问却讲的是广东的“问题”。

  媒体的第一个问题还是抛给了胡春华,问的是广东“协调发展”怎么实现,怎么改变“深圳的人均GDP是梅州的7倍”的现状。胡春华接过话头,仔细剖析了广东发展存在的“问题”。

  他说,总体来看,广东已经过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的阶段,到了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下一阶段在工作中要始终注重解决“协调发展”问题。

  “我曾经去过一个有150万人口的县,县人民医院只有1000多张床位,虽然医院在进行扩建项目,但这和当地人口相比,还是远远不够。”胡春华说,广东省决定投入500亿元给人口多、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建立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初步规划是建45所,今年全部开工建设。

  对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胡春华说,广东目前在做的,首先是加强粤东西北和珠三角之间的交通连接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建设等。

  胡春华说,广东还在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实现产业共建,把珠三角先进的生产力引到粤东西北去。他举例说,深圳和河源正在合建中兴通讯生产线,深圳和汕尾在建设比亚迪生产线。这就确保从珠三角转移到粤东西北的一定是先进的生产力,而非落后、过剩的生产力。

  按照广东的标准,2016年统计有173万相对贫困人口,通过努力,去年解决了57万。“我们希望把这100多万人的脱贫问题扎扎实实解决掉,如期实现共同富裕。”胡春华说,广东还从实际出发,选择2277个比较贫困的村,将其纳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通过示范村建设,让它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记者提问环节表示,香港回归后二十年来粤港澳合作在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基础设施和经贸往来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果。

  他主要谈及了粤港澳合作的进展。记者将问题抛给马兴瑞,他在回答前表示,这一问题应由更为“资深”的省委书记胡春华和前任省长作答。

  马兴瑞介绍到,粤港合作已经在制度性安排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合作平台层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专”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本报记者 岳菲菲

  重庆

  孙政才:长江流域不能发生大的环保事件

  昨日下午3点,重庆代表团向媒体开放。面对到场记者,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坦言,在重庆建设生态屏障的过程中自己的三条底线,其中涉及了水质、空气等多个方面。

  在昨天下午的开放日上,孙政才表示,筑牢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对于重庆来说是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历史性的责任。

  孙政才表示,重庆也在努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规划的引领和政策的约束,努力建成美丽的山水城市。说罢,他抬头看向到场的记者,“我可以跟记者朋友们讲,在生态保护、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个问题上,我的脑子里始终有三条底线。”

  孙政才所说的第一条底线关于水质,他希望整个长江在流出重庆市时,水质要等于或优于流入时的水质。第二条底线则关于空气,希望重庆主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要越来越好,争取稳定在每年300天以上。而最后一条底线,则是长江流域不能发生大的环保事件。

  据孙政才透露,去年长江、乌江和嘉陵江整体的水质可以达到优,而全年大气优良天数也达到300天以上。但他也坦言,估计达到300天以上的水平之后,“再爬坡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开放日上,重庆市长张国清也被提问了关于重庆经济是否过度依赖投资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张国清在回答该问题时表示,投资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未对投资产生过度依赖。

  张国清表示,和大多数兄弟省区一样,投资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完全没有对投资产生过度依赖。张国清说,重庆投资占GDP的比重在中西部20多个省区市里排16位,是比较低的。

  同时,张国清表示,投资对重庆经济形势的增长贡献大致是在51%左右。“如实报告这个数字,有时多那么个点,有时少那么个点,这几年是稳定的。”

  文/本报记者 刘汨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