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宁2月27日讯(全媒体报道组)26日,“脱贫攻坚看广西”媒体团来到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采访华康村通过建设产业化扶贫园林绿化苗木示范基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经验和亮点。
精准施策 多措并举助脱贫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给大家的印象是南宁的脱贫攻坚任务不会很重,但事实上,南宁的贫困人口在全区排名第三。‘十三五’时期,南宁全市共有421个贫困村10.9万贫困户40.646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马山县、隆安县、上林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邕宁区为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南宁市副市长刘为民在广西精准脱贫情况介绍会上说,截至2016年12月31日,邕宁区和120个贫困村摘帽、128362贫困人口已经完成了脱贫“双认定”、入户核验、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审定程序,实际完成脱贫任务12.8362万人。
2016年以来,南宁市各县区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七个一批”、“七大工程”,精心组织各类建设项目,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投入效应,以项目作为载体推进产业开发、移民搬迁、基础设施、教育脱贫、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
刘为民介绍,南宁市在扶贫攻坚方面不断创新,实行社区居民与贫困户点对点的联系,通过购买贫困户的农副产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将大力开展体验式旅游和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邀请北京的市民到贫困村来参观,亲眼看到他们吃的农副产品是农民通过怎样的辛勤劳动所得,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把南宁的农产品卖到北京去,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目前南宁市各贫困村都逐步建立了村集体产业,涵盖优质稻、食用菌、大头菜、甜玉米、茉莉花、糖蔗、特色果蔬、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养鸡、养猪、养羊等传统种养业。政府通过对传统种养业进行技术改良和技术培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造血”功能。
在南宁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宁市2016年年底完成12.8万贫困人口脱贫,106个贫困村和邕宁区摘帽。
坚持导向精准 提升脱贫实效
邕宁区是南宁市唯一的自治区级贫困城区,也是自治区2016年首批脱贫摘帽贫困县(区)之一。根据自治区、南宁市统一部署,2016年底要实现城区和“16+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
“邕宁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压实责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成立城区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由四家班子主要领导直接挂帅,将科技局和扶贫办合并,组建城区扶贫开发和科技局,作为政府部门独立机构,各乡镇设扶贫工作站。”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表示,邕宁区将精准帮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创新干部帮扶工作模式,着力营造“大扶贫”工作格局,健全帮扶工作机制。研究制定《邕宁区开展“四五六七八”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工作方案》,建立一般干部联系4名贫困户,副科级领导联系5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联系6户贫困户,副处级干部联系7户贫困户,正处级干部联系8户贫困户的“四五六七八”帮扶制度,全城区1570名领导干部职工与6657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工作全覆盖。将每月1—7日定为扶贫周,每周五定为“党员扶贫日”,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开展以“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三同”活动,切实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输血”增强“造血”功能
2016年邕宁区着力提升综合造血能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邕宁区根据贫困户发展意愿和发展习惯,给予1人户2000元,2人户3000元,3人户4000元,4人以上户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有效破解贫困户生产启动资金难题,为贫困户“输血”。
黄善森以前是华康村的特困户家庭之一,脱贫之前一家人年收入只有三千多元。2013年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可以获得几千元的收入,妻子和自己可以在家门口就近务工,年总收入超过2万元,还可以领到政府的产业发展资金和贴息小额信贷。“现在生活变好了,终于把特困户的帽子给摘掉了,真的很感谢党的政策。”2016年脱贫摘帽以后,黄善森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邓娟娟接受采访时说,邕宁区鼓励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创业,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和种养能人作用,成立村级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抱团”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并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实行统一种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切实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
据悉,华康村贫困户一共131户贫困户,经过2016年一年在脱贫攻坚,实现脱贫97户贫困户,华康村贫困发生率降到2.72%,达到脱贫摘帽在标准。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