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曌博士
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岳川) “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这是属于王曌——一位就职于北京昌平科技园区民营科技企业的80后博士的头衔。
王曌是一位完全由中国高校培养出的高科技人才。出生于江南水乡的王曌,在祖国北端的哈尔滨度过了十年求学生涯,这让她身上既有南方姑娘的细致,也有北方女孩的干练。
2011年,王曌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获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手握数份来自各大科研院所和外资企业的丰厚邀约,但王曌却谢绝了这些在外人眼中极好的选择,而是加入了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彼时还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企业,算上王曌,整个公司只有七名员工。
凝聚高科技的产品
自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曌时常能听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冒险加入一家创业型公司?她的回答是因为一番话,“一番我听起来非常棒的话。”
“未来你设计的产品将会植入千万个眼科患者的眼内,无数人的重见光明足以证明你的价值。你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为中国的眼科行业做点什么?”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王曌,甚至现在她还能回想起那时雀跃的心情,“我知道加入一家创业型公司是有风险的,但是我更喜欢迎接挑战。公司坚持的事业,也是我愿意去做的。”
带着“大不了从头再来”的信念,王曌来到北京加入创业大军。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企业的发展大大快过其预期。如今,王曌已是公司的技术总监,同事过百人。
生产车间中的技术人员
六年时间,王曌已独立或联合获专利30余项,由她主导研发的可折叠人工晶体,使数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去年,昌平区政府更将她推荐为年度“北京榜样”。王曌说自己是幸运的,能在离开学校后,遇见人生的另一位导师。
王曌话中的这位导师,就是爱博诺德的创始人解江冰博士,入选“千人计划”与“海聚工程”的行业专家。2010年,解江冰辞去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首席科学家之职,继而回国创业。正是他的感召,把王曌这位光学博士带进了眼科科技行业。
加入爱博诺德科研团队后,王曌主持了普诺明A1-UV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研发的光学设计工程。对于白内障患者而言,相比过去硬式晶体,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创口更小,只需几分钟便可完成微创手术,且无需缝合。但领域内进口产品的定价却十分高昂,解江冰说,此类进口产品卖到中国的价格,是其在本国销售的两至三倍。
2014年7月,A1-UV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获得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产品注册证,这是国内第一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可折叠人工晶体,填补了技术和产品上的空白。这枚仅有0.02g重的“小东西”,却承载了从光学设计到精密加工,其间多项高新技术汇集而成的科技重量。
爱博诺德创始人解江冰博士
仅在去年,A1-UV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就销售8万余片,售价普遍比同类进口产品低30%-50%,可为患者节省约千元。解江冰说,即便是这个价格,未来也还有下调的空间。
相比价格,更让解江冰自信的,是产品的质量。只要产品过硬,就一定会有竞争力,这是他一直相信的,“中国不缺产品,缺的是好产品。像华为、vivo的手机,只要产品做得好,就一定有市场。我们的产品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同类进口产品的水平。”
A1-UV非球面人工晶状体面世后,爱博诺德并未固步自封,王曌和她的团队继续着在眼科科技领域的创新。近来,团队正在聚焦青少年近视的矫正治疗,公司在该领域的首个产品角膜塑形镜已进入临床随访期,后续产品也在开发中。解江冰说,单靠一项技术或一个配方,不足以长期成就一家企业。
不仅如此,公司还逐渐将视野拓展至全球。就在不久前,爱博诺德刚刚接下了一张来自德国的订单。标注着中国制造的高端眼科产品,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完)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