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奇葩证明”难禁绝,根子是惰政和诿责
无法证明的事项多,开证明沦为“走形式”
这两天,一份基层派出所开出的“证明”在网上疯传,并赢得了大量网友点赞!事情的起因,是湖北省鹤峰县一位储户去银行兑换一张残缺的人民币,银行工作人员则要求这位储户,去公安机关开具“非人为故意损坏”证明,才可办理“换钱”。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一张纸币撕了个口子或缺了角,花的时候就会很麻烦,商家都不愿意收残币。这位储户肯定也是没辙了,才来银行兑换“整币”的。但是,要让公安机关证明,这张残币是“非人为故意损坏”,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因为,即使公安机关有高超的破案手段,也不可能知道这张纸币是从哪儿来的,是怎么到储户手里的?是原来就损坏的,还是后来损坏的?是不小心损坏的,还是故意损坏的?什么都搞不清楚,这证明咋开?
难能可贵的是,鹤峰县公安局容美派出所并没有一拒了之,而是以开“证明”的形式,让这位储户给银行带话,指出“上述事项不由公安机关证明,且公安机关也无法证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第三条之规定,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
一位派出所的公安人员,居然对相关金融规定了然于胸,连哪条哪款都说的清清楚楚!估计那家银行的工作人员看了,也会佩服得无地自容吧?难怪很多网友都说,派出所的回复“亮了”!
很快,涉事的农业银行鹤峰支行在网上公开道歉,并赴客户家中致歉,表示要加强员工服务意识与服务精神教育。
事情至此,应该说有了一个“圆满”结局。但是,在人们生活工作中,还有哪些“奇葩证明”依然存在?还有多少人受到“奇葩证明”的困扰?这个“结”到底应该怎么解?您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动力!麻辣财经这就为您扒一扒,一些“奇葩证明”为何屡禁不绝。
最难开的证明:无工作证明,无私生子证明,祖父母死亡证明……
麻辣姐梳理了一下,“奇葩证明”里最难开具的,是那些“无法证明”的证明。
比如,“无工作证明”。有的家庭孩子出生后,如果男方申请生育补贴,就要证明女方没有工作;申请住房补贴也是这样,夫妻只有一人有工作,为防止重复申领,无工作的一方就要开“无工作证明”。还有的单位招聘考试,也要求应聘者出具“无工作证明”,据说是怕跟原用人单位产生纠纷。
问题是,如果有工作单位的话,开一个“工作证明”不难;可是没有工作的人,上哪儿去开“无工作证明”呢?很多基层的社区居委会都遇到这类事情,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人是住在我们社区,可是他有没有工作我们怎么知道?又怎么能开证明?”
还有不少证明,与财产继承有关。比如,我国《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父母过世如果没有留下遗嘱,那子女要继承遗产可就太难了!首先,要排除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继承权,证明他们已经死亡。宜昌市民徐义清年近七旬,父母过逝,祖父母离世已近百年。为了把父母生前的房产继承过户到自己名下,他四处奔走,却无法开出祖父母的“死亡证明”。
实际上,子女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等,在公证继承父母财产时,亲生子女还需要出具父母“无私生子证明”。一个人有没有私生子,别人怎么能证明?又该由谁来开这样的证明?
最可笑的是,个人的身份证、房产证丢了,需要补办也要到社区居委会开证明,车辆环保标志、电动车购车发票等票据丢失,也要开证明。你自己的东西丢没丢,别人根本不了解情况,咋开证明?
基层近七成证明没意义,个人“签字划押”可替代
对于这类“无法证明”的证明,到底应该怎么办?一些专家建议,这个问题看似“无解”,实际上解决起来很简单,那就是:不开!那有些场合确实需要“证明”怎么办?也很好办:签字!因为,别人无法证明的事情,开了证明也无意义;自己“签字划押”以个人信誉担保,一旦发现与事实有出入,签字者自行担责!
去年12月,郑州市对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出具证明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了35项基层证明,其中就包括“无工作证明”。
北京市审改办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基层开具的各类证明共190余项,近七成由基层开具的证明没意义,但又不得不开。去年北京市经过调研,首批取消调整了74项基层证明。凡是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凡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无权查证、无法开具的,一律取消。一些事项能够通过申请人书面承诺、签字声明或提交相关协议办理的,一律取消开具证明。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坚决砍掉各类无谓的证明和繁琐的手续。通知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对“奇葩证明”进行了全面清理,群众办事方便了很多。
然而,政府部门的证明清理了,一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奇葩证明”依然存在。比如上面提到的“残币证明”,就是银行要求客户开的。而且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麻辣姐网上搜了一下,在江苏、广东等一些地方,都有居民钱放在家中被老鼠咬碎,到银行换钱被要求到居委会,开具被老鼠咬碎的“证明”。
一些证明毫无实际意义却长期存在,给广大群众生活带来困扰,还须下狠手根治。特别是一些处于市场强势地位的服务机构,应该好好清理一下不合理规定,为客户多服务、少添堵。如果一再违反、屡禁不止,政府部门的“铁腕”监管绝不能含糊,该追责的一定要追责,从源头上彻底铲除“奇葩证明”的生存土壤。(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