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郭金刚来说,像少时一样在故乡的大漠中自由地放牧,大概是人生中最享受的生活方式。(郭金刚供图)
中国台湾网1月27日内蒙古阿拉善讯 (记者 李宁)“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这是蒙古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里的一段歌词,也正是郭金刚此时的心境,在外漂泊多年,这位来自大漠的儿子告别了繁华的都市,背上行囊回到了故乡。
在社交软件里,郭金刚给自己取了一个极具思乡情怀的名字——布拉格浪子,他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敖伦布拉格镇,生于此、长于此。作为放牧人家的儿子,声声驼铃与辽阔大地是他成长时期最亲切的景象,直到为了求学才离开这片土地。
从祖国的西北边陲前往繁华大都市上海,这让郭金刚第一次尝到了思乡的滋味,故乡是每年寒暑假翘首期盼着回到的地方。从上海海洋大学毕业后,他在杭州从事了三年水产类工作。温婉的江南城市没有大漠凛冽的寒风、便捷的交通工具让大漠中的人儿少了些许奔波,但这一切却让他心中的乡愁更加浓烈。
“南北方的差异造就了南北方人的不同”,郭金刚说,由于商业气息浓厚,南方人一般比较精明,比较看重利益。这对从小在大漠中生长的他来说有些不适应。此外,离家远、经济压力大,也让他觉得在大城市立足较困难,难以融入南方生活。
身在异乡的人,心中永远有着一份乡愁,在席慕容的诗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家乡的一草一木,一饮一啜都能牵动游子的心,只因为那里是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有最爱的人与最亲的土。
每天的生活不是在车水马龙中穿梭,而是骑在壮实的驼背上自在高歌;下班后的晚餐不是三五成群街边撸串儿,而是吃碗妈妈煮的羊肉面后静看长河落日;夜晚不是在灯红酒绿中借高歌释放身心,而是坐在院落中眺望满天的繁星……对郭金刚来说,现在的生活与少时的记忆有着极大的差别。
然而少时的生活方式并不能满足一个成年人对生活的需求,人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做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些年当地政府一直倡导牧民“退牧还草,草畜平衡”,而且每年都有一定的补贴,鼓励牧民到旗里发展。
“家乡这几年发展很快,一年一个样,街道变宽了,楼高了,硬件设施齐全了,免费的公交、两元的的士,体育馆免费开放等各种福利,让我明显感觉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家乡的快速发展,也让郭金刚回乡的心更加坚定。
郭金刚的朋友圈里满屏都是乡愁。“总是在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的路上”、“梦里常出现故乡的容颜”、“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
“家,是港湾,是浪子的归宿,家是所有。大漠就是我的家,我能感受的到她的喜怒哀乐,置身在天地之间,能够细细感受到大漠带给我的所有。”这是郭金刚对“家”的定义。
1月9日,他在朋友圈写下:“明天我就要,回到我的故乡”。如今,依托着家乡的快速发展,郭金刚已经在旗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历经了成百上千个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日日夜夜后,大漠的儿子终于回来了。(完)
[责任编辑: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