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12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这些家庭为何获得了习近平的称赞?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
大爱托举“国”与“家”
邱宏涛家庭
邱宏涛家庭,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新集镇木坪村,家庭成员3人。
邱宏涛于1998年12月入伍,18年来一直在海拔4860米的唐古拉泵站工作,矢志军营建功业,扎根高原做奉献,2次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8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被原总后勤部表彰为优秀技术标兵,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现任解放军62217部队25分队士官长。妻子丁赟为支持丈夫安心本职,毅然辞去中石油湖州分公司会计工作,到秦巴山区照顾年迈的公婆、患病的小叔子和年幼的儿子,2013年被青藏兵站部评为感动雪线年度人物,2014年被中国双拥年度人物推选组委会评为“中国双拥年度人物社会拥军典范”,2015年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邱宏涛家庭曾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情系国防好家庭。
妻子丁赟为支持丈夫安心本职工作,毅然辞去中石油湖州分公司会计工作,到秦巴山区照顾年迈的公婆、患病的小叔子和年幼的儿子,2015年她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解放军邱宏涛家庭代表邱宏涛发言:
我是解放军62217部队25分队士官长。入伍18年来,一直扎根海拔4860米的唐古拉泵站,这里氧气“吃不饱”,含量不到内地的一半。在这块生命禁区,我奉献青春、收获成长,也拥有了甜美的爱情和家庭。我和妻子丁赟,鸿雁传情八年、互通3532封信后,才见了第一面。结婚12年来,我们过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生活。很多人说,“你们夫妻俩太苦了,一般人可受不了”,但我们苦日子也能嚼出甜味来。
一、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给了我们的爱情和家庭坚如磐石的基础。婚后妻子第一次跟我上唐古拉,由于高原反应强烈,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直吐黄水,原有对唐古拉春暖花开、美轮美奂的期待破灭了。面对她的失望,我沉默了。脸庞黑红、嘴唇乌紫、指甲凹陷的战友们,纷纷赶来解围:用舍不得吃的维他命营养液培育月季花,用冻僵了的小西红柿、皱巴巴的蔫苹果,用乐观和热情把她的心捂热了。她更懂我了,她说:你们军人豁出命守边关,总得有人爱啊;唐古拉再冷,你邱宏涛的心是热的。妻子离开唐古拉时,大雪漫天,她依依不舍,战友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多年来,爱党报国、爱军精武、爱岗敬业、爱民为民,这些话我在部队常讲,不知不觉中妻子也会脱口而出,这些大爱情怀渗入我们的灵魂。我们深深感到,懂得“小家”连着“大国”、“家庭梦”融入“中国梦”的夫妻,更能经得住雨打风吹。
二、恪守传统家庭美德,能让爱情和家庭经住考验、天长地久。下了唐古拉,妻子就辞掉中石油湖州分公司会计工作,去我老家陕西秦巴山区照顾我的父母。我打电话劝她慎重再慎重。她说:我有了“军嫂”的名字,就要挑起军嫂这副担子,家里有我你放心。她乘火车、换汽车、再坐小三轮辗转两天两夜到了我家,过起了山里媳妇的生活。我父母年龄大,母亲还患病,妻子要上山打柴割草、下田种地插秧,用柴火灶做饭、煮猪食;怀孕时严重贫血,多次休克晕倒,醒来又接着干。弟弟病故,她拿大主意料理后事;公公婆婆病倒,她端药送水。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持家的重担。她在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能扛的都自己扛。十里八村都说我邱家娶了个城里来的好媳妇。孝老爱亲、忠贞专一、容人律己、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是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这些年我们做到了,原先不怎么看好我俩的亲戚朋友,现在也相信了真正的爱情。
三、坚持与事业相随相长,能使爱情和家庭获得持续滋养、不竭动力。现实生活中军人有军人的苦,军嫂有军嫂的苦;军人牺牲为国,军嫂奉献为家。全军部队像我妻子这样的军嫂千千万万,她们的默默付出和辛劳,是远隔千山万水无声的托付,托付给我们军人的是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宁。我和战友们常常反思自己做得够不够、工作干得好不好,激励自己担当起亲人的嘱托,忠诚于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这些年,我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我带的班成为践行强军目标、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先进集体,被誉为唐古拉山上一面飘扬的红旗。我妻子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我们体会到,事业是爱情和婚姻的催化剂、保鲜剂,真正的爱应该彼此助力、相互成就、砥砺进步。
这次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的荣誉,是对我们坚守纯真爱情、弘扬家庭美德的崇高褒奖。我和妻子相约,一定把荣誉化为新的动力,干好国防事业、建设良好家风,把甜美的爱情和事业进行到底,用大爱托举“国”与“家”!
劳模夫妻比翼飞
兰华雄家庭,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中城街道北关社区,家庭成员6人。
兰华雄、徐淑英夫妇都是全国劳动模范。结婚33年来,他们在生活上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彼此尊重、相互帮助。在事业上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8项;选育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个、杂交水稻新品种16个,发表学术论文26篇,取得植物新品种权7项;示范推广自主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1780万亩,新增农业纯利32.01亿元。
福建省兰华雄家庭代表兰华雄发言:
我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的副所长、高级农艺师。我的妻子叫徐淑英,也在龙岩市农科所工作,现任水稻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我与妻子徐淑英都出生于闽西边远山区武平县农村。“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福建龙岩是块红土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作为在闽西红土地出生、成长的水稻科技工作者,我们一直秉承老区人民“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开拓创新、甘于奉献。
我和妻子是事业上的好搭档。在20多年的农业科研工作中,我们夫妻刻苦钻研、相互支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1989年8月,徐淑英在制种田发现了一株优势突变株,我们抓住机遇、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终于结出第一个事业硕果——杂交稻品种特优898。这是龙岩市首例杂交水稻育种成果,不仅填补了龙岩杂交水稻育种成果的空白,还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我们共同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8项,主持、合作选育出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个,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16个,在南方11省示范推广自主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1780万亩,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知识技术的探索积累,离不开夜以继日地彼此扶助,更离不开对人生理想的共同追求和对科技事业的孜孜以求。
我和妻子是生活中的好伴侣。作为一对从事农业科研、志同道合的夫妻,结婚34年来,我们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几乎没有红过脸、斗过嘴;我们理解信任、责任共担,温馨乐观、传承孝道,形成了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好家风。我们共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免费赠送种子帮助1200多个困难户,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徐淑英是典型的客家母亲,对整个家庭尽心尽责、倾心付出,为孩子们树立了生活的榜样。
我和妻子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事业上我们夫妻是义无反顾的“拼命三郎”,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夫妻讲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在心里、从严要求。有一次,徐淑英在送孩子上学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拉着一车煤球费力地上坡,她马上过去帮助推车,两个孩子也跟着母亲跑上去,合力把车推上坡。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时,为了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意志品质,全家人经常一起去田间割草,有时孩子的手被划得血淋淋的,虽然看着很心疼,但还是坚持让他们从小学会吃苦、学会做事,体会生活的辛劳和不易,体会劳动的收获和快乐。令我们欣慰的是,两个孩子现在都成长为单位的青年骨干。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作为在红土地上成长的水稻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来,我们夫妻携手同心、矢志不渝,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双“全国劳动模范”家庭,这次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的崇高荣誉,我们倍加珍惜、倍受鼓舞,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做科研事业的模范、做家庭文明建设的模范!
好家训是我们的“传家宝”
重庆武隆杨兴明家庭代表黄春红发言:
我是来自重庆武隆杨兴明家庭的黄春红,杨兴明是我93岁的曾祖母。我们一家121人,五世同堂,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大家或许会问,是什么让我们几代人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我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齐家立德的《黄氏家训》。《黄氏家训》共128个字,以“忠、孝、勤、德”为核心,内容涵盖励志勉学、治家教子、修身处事、慈孝婚恋,是黄家人安家、持家、兴家、传家、守家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更是血脉同源的精神纽带和价值坐标。
家训是伴随一生的“必修课”。从儿时记事起,曾祖母就常拄着拐杖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背家训。她说,“《黄氏家训》是你们高祖撰写的,你们曾祖费了好大气力才完善传承下来。”她教育我们,“家风家训就是‘传家宝’,是黄家的魂儿,丢了魂儿,家就会出问题。”在她督促下,黄家后人必须从小接受家训教育,不但要烂熟于胸,还要实实在在地用到生活当中。现在,我们黄家人身在天南海北,只要逢年过节,一大家人都会赶回石床村老家,摆开条凳桌椅,规规矩矩背家训,长辈领颂齐咏,晚辈聆听学诵。这些经历教育我,家训是人生的第一本教材,从小学好家训这门功课,让道德基因融进血脉,就能入脑入心,终身受益。
家训是终身不渝的“价值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的大祖父黄上田,从小深受家训影响,深知“国是最大家,有国才有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参军,随抗日名将罗广文出川抗日,曾写过两封家书,要求家中兄妹替他尽孝,告诫弟弟妹妹要勤加学习、有所作为,后来他却没能从战场上下来。上世纪四十年代,同村的胡庶发三岁便离开了父母,曾祖母那时有六个年龄尚小的孩子,自家孩子都吃不饱饭,但她毅然收养了胡庶发,视如己出,供他念书,直到成年参军。我的爷爷黄继财,在曾祖母教育下,18岁习得医术后扎根山里,为乡亲们治病。有困难的乡亲前来看病,他不仅不收诊费,还留人吃住、给钱救济。这一坚持便是53年。他们的故事启示我,家训是家风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的具象表述,只有牢记在心里,才能体现在行动上,融入到生活中。
家训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孝敬老人是我们家训最基本的要求。年迈的曾祖母是全家最大的牵挂,一到节假日,黄家子孙就纷纷赶回老家,陪曾祖母聊天、吃饭,给她梳头、捶背、剪指甲。特别是每逢春节,五代人齐聚一堂,每个小家庭都做一道拿手菜,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场面十分温馨。当然,家庭大了,难免会出现 “不愉快的事”,我们定期开家庭会,把事情都拿出来当面讲清楚、说透彻,整个大家庭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处得十分融洽。邻里之间难免会有矛盾,每次出现后,就算问题不在黄家,我们也总是自我检讨、主动化解。因此,乡亲们有事总找我们商量,《黄氏家训》还被不少人拿去教育他们的子孙,周围的乡邻也陆续整理或制订自己的家训。这让我感到,家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能让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长长久久;家训是无形的道德承载,不仅影响自身家庭,还能感化周边乡邻。
好家训就是“传家宝”,它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找到成长方向;也像一剂良药,滋养我们形成良好操守;更像一面镜子,映照我们为人处事。我们会把家训代代传下去、人人用起来,用良好家风为祖国“大家庭”增光添彩,用家庭文明为社会文明增光添彩。
来源:央视网 、全国文明办、中国文明网、闽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