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松(右)在给村民讲解果树种植技术。通讯员 王豪 摄
皮肤黝黑,两鬓已有些许斑白,时常身着一件褪色的军绿色外套,裤脚还常有泥巴……这个常常走家串户、穿行在田间地头的人,就是巫溪县白鹿镇石院村党支部书记周天松。
提到周天松,村民都称:“那是个带着我们干实事的能干人。”在村民眼中,周天松为人耿直,做事踏实、有想法,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大家信任我,选我当村干部,我就得把事情做好。”11月8日,寒潮来袭,石院村笼罩在一片阴雨中,在村里为孤寡老人盖的安置房里,周天松正和老人们拉着家常,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而他自己脚上还只穿着一双凉拖鞋。
在外打工多年、存下了近40万元的周天松,原本可以走出大山,过上令许多人羡慕的生活,但周天松却没有这样做。2003年,在村民诧异的目光里,周天松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回到了石院村。“我过得好了,可村里人还穷得很,我就想有没有办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别人都是往家里挣钱,可他倒好,自己还倒贴”
石院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几乎一穷二白。
2004年被推选为村主任后,周天松对村里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他发现,村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是行路难,“没有路,怎么能发展?”
龙王河是村里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但河上没有桥。“娃娃们都要踩着石头过河,热天家发大水的时候,娃娃们要靠背着才能过河,造孽得很。”周天松说。
孩子们上学路上的艰难,只是石院村交通不便的一个缩影。在2004年之前,石院村不仅没有一条硬化路,连机耕道都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面对这种状况,周天松和村干部一趟又一趟的往县城跑,为村里争取到了龙王河公路桥建设项目。两个月后,龙王河桥顺利竣工,但周天松却没有停下来,他又给村里争取了6公里的村道建设项目,并发动村民出工出力参与道路修建,还自掏腰包垫付了2万元的工程款。
“别人都是往家里挣钱,他倒好,自己还倒贴。”周天松的举动招来妻子的不满。可看着村民出行方便了,周天松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也就在这一年,周天松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要改变现状,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极致”
路修好了,但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得要有产业支撑。
多年在外闯荡的经验,让周天松认识到,要在基础条件极为薄弱的石院村发展产业,必须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这样的贫困山区,要改变现状,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极致。”周天松自费请来专家为石院村进行整体规划,决心带大家走一条“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企业化道路。
“了解到青脆李前景不错,再加上村里也有种植李子的传统,我认定了优先发展青脆李产业。”然而,一直以种植土豆、红薯、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的村民,对周天松提出的水果产业并不理解。
为了给村民信心,周天松决定自己先“搞点东西出来”。2013年,他在自家的地里种下了青脆李,还邀请了几位村民一起来种,并承诺:不用他们花一分钱,赚了是他们的,赔了自己来承担。
“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甘愿为这片土地付出所有”
由于地理条件与气候适宜,再加上科学管理,周天松的青脆李在种植两年后获得了丰收,3亩地带来了近两万元的收入。而且,青脆李还可以和土豆、红薯实行套种。
看着周天松地里的青脆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坐不住了,开始积极加入到脆李种植的行列当中。这也正是周天松所期望的,他认为,不仅要引导村民找准路子,更要形成规模发展,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周天松整合了800亩土地,着手打造青脆李连片种植基地,并出资组织村民到其他乡镇学习种植经验,还请来了相关专家给村民做种植技术培训。同时,他还与商家签订收购协议,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我打算把枣园、羊肚菌等产业也扶持起来,把石院村打造成为集现代农林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周天松表示,由村里的冬枣与羊肚菌种植大户带头,进一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再将观光农业与体验式农业相结合,为村民们谋划一条更好的出路。
“大家选了我,我就得带着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我甘愿为这片土地付出所有。”今年9月,49岁的周天松当选为石院村的党支部书记,“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