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话创新
“科技创新,必须补上成果转化的短板。”联系自己3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不假思索地说。
赵淳生研发的超声电机很厉害,能让“嫦娥三号”轻装上阵。但很少有人知道,年近80的赵淳生仍在为创业四处奔走,为超声电机产业化大伤脑筋。“我一定要让江苏和浙江生产出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应用在我国航空航天、国防、汽车、医疗等领域,还要打进国际市场,实现‘超声电机中国梦’。”
目前,赵淳生团队开发的新型超声电机已经有60多款,拥有120多项授权国家专利。他的超声电机英文版专著《Ultrasonic Motor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在美国售价每本800美元。把学术成果变成生产力,让高新技术落地,将超声电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赵淳生感觉时不我待,却又苦于困难重重。
“这3年来,我们突破了高端应用的技术瓶颈,制造了超声电机的生产设备,但走产业化之路比创新之路艰难得多。2008年以前,有公司买我们的专利,但都没有坚持搞下去,说太难了!2008年以后,我们和连云港一个老板合伙办公司,以发明专利入股,当时申请到省科技厅1000万元产业化基金,搞了3年,可老板连一台10万块钱的校测仪器也不肯买,公司运行不下去倒闭了。2011年,在321领军项目招引下,我们4个老师凑了130万元,我出了100万元,注册南京万玛超声电机有限公司,经营了1年。为了搞自动化生产线,我们引进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他要求控股当法人,结果他掌控了公司所有图章,8月注册注入资金2000万元,9月就抽走了。公司不得不外借6000万元,用15个专利作抵押。”
“如果不能尽快重新开始,产业化进程会严重延缓,航空航天和武器大量的需求怎么办?”失望着急之余,赵淳生对高校老师科技成果转化之难不无感慨。高等院校是人才和知识集聚地,很多老师渴望创新创业,但自身资金缺乏、缺少管理能力和经验,所以政府部门的扶持要更精准、更实在。“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高校教师创新成果转化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有时不太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容易被骗被利用,更需要政府去帮助、引导和支持。”
赵淳生认为,政府的引导资金如何发放和使用,也值得研究。一方面,引导资金如果不集聚重点,像撒芝麻一样发放,就很难干出像样的事情来。另一方面,众多小微企业缺乏资金,急需扶持。“相关鼓励政策也需要出台具体措施和细则,比如离职创业,很多老师不敢尝试,认为学校是铁饭碗,担心离职后社保等待遇能否保证、一旦失败是否确定能回学校。而一些学校也不很支持离职创业,这会让好的政策打折。”在他看来,真正让江苏科技创新为产业经济服务,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资金、政策扶持还需更加有的放矢。本报记者杨频萍
[责任编辑: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