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跑得勤钻得深 网媒”专家型”记者如何炼成?

2016年11月10日 11:29: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今年的11月6日,是首批新闻网站记者证发放整整满一年的时间。一年间,“持证”上岗的网媒记者们,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名正言顺”地参与到“走转改”、“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转型升级”、“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中,逐渐扛起网上舆论阵地的领军大旗,多篇脍炙人口、鲜活生动的作品红遍网上网下,多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中国故事传遍海内外。

  对于网站和网媒记者来说,记者证的发放,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增加了自身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经济网珍视这种责任,尤其在传媒格局急剧变化的当下,更加注重对网站记者的培养,积极争取一切机会为记者提供学习、成长的舞台。

  采访记者与小珊的合影。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

  到现场去!到一线去!

  现场和一线,是最能锻炼记者的地方。无论是重大主题报道,还是自己策划、组织的活动,网站都尽最大可能调动更多记者参与,不断积累记者的采访经验和阅历。

  从年前的“脱贫攻坚看贵州”、春节期间的“新春走基层?网络媒体走转改”,到“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李保国先进事迹报道”、“长征路上奔小康”、“调结构?转方式调研行”等重大主题报道;从“2016夏季达沃斯网络媒体采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到“发现最美铁路系列采访”、“长征文物保护调研行”等偏专业类报道,中经网记者的身影遍布广东、重庆、天津等大城市,也映在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的田间地头。一篇篇饱含深情、鲜活生动的报道就这样在网媒记者们日以继夜的奔波中、边走边问边记的笔头下诞生。来自一线的观察和报道,对网民们来说,是新鲜的故事和真切的情感,对记者们来说,这种体验和思考,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

  89年的记者杨淼,是去年领证的首批网媒记者,自小在城市长大。今年8月底9月初参加了“长征路上奔小康 网络媒体走转改”湖南站的采访。她在谈到此次采访时说道,“重走了长征路,重温了红军精神,体会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红军战士的艰辛,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来得太不容易了!”尤其是看到当地红军小学那些留守的孩子,因为要承担家里的责任而过早的成熟,谈到外出打工的父母,又险些情绪失控时,她们几个记者几度潸然泪下。由此她想到该如何使当地脱贫、如何发挥当地特有的资源、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等问题。这种情感的共鸣、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是记者这个职业所特有的“福利”,也是坐在办公室里万万体验不到的经历。

  观众被中国经济网VR展示体验区吸引。(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 摄)

  深钻专业技能 跑成专家型记者

  除了跑口记者积累的一些采访资源外,网站自己组织的活动也是记者们大练兵的重要舞台。

  比如中经网已经连续八年承办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食品安全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口碑,树立起了金字招牌,也培养出了多名专跑食品安全领域的记者。今年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中经网承担了主场活动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第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媒体训练营、媒体责任论坛、“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守护行动——食品安全校园行暨第二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等多项活动的承办工作,推出百余篇原创报道,涵盖图文、视频、H5、图解、VR等多种报道方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汪洋在主场活动开始前专门考察、体验中国经济网食品安全VR视频区。他说“这个设计很有创意,年轻人喜欢这些新技术,要用VR这些新技术向年轻人传播食品安全知识。”

  还有“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守护行动——食品安全校园行暨第二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从4月11日持续至6月30日,走过北京、沈阳、西安、重庆、武汉、上海、广州7个城市8所高校,13位食品安全顶级权威专家授课,40多万名大学生现场参与互动,影响了近150万名大学生。网站记者随时根据网上舆论关注的热点采访权威专家,及时发布澄清文章,引起网上极大关注,《奶粉里的“异物”是什么,从哪来?看完这篇,我终于明白了……》等文章在PC端、两微一端推出后,阅读量和转发量都很高,有网友留言称“这是难得一见的比较靠谱、有点专业性的文章”。

  磨刀不忘砍柴工 “出发”之前做好培训

  成为一名有“证”的网媒记者要先培训。一年的实践证明,培训对于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加强、采编技能的规范化,以及背景知识的储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经网充分借鉴这一经验,更加注重做好培训工作。

  如在全国两会、网媒走转改等重大主题报道之前,网站都会成立相应的采访报道小组,组织记者进行突击学习,尤其注重背景资料、已有资源、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整理收集工作,方便记者快速掌握,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又如网站发挥国际传播报道优势,为记者提供多语种报道的培训机会。如国际部的记者赴“今日俄罗斯(RT)”学习五日,听“今日俄罗斯”著名主持人和资深记者授课。记者在总结心得时说,“深刻体会到用俄语向俄罗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两张皮,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共鸣,一定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巧妙交流。”

  经过一年的锻炼,网媒记者已成长很多、进步很多,然而,我们的目标一直在前方,我们也一直在前进的路上。(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淑丽)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