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青岛制造:从产品“走出去”到模式“走出去”

2016年10月21日 12:55:41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新华社青岛10月20日电 题:从产品“走出去”到模式“走出去”――青岛制造“出海”记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刘宝森、苏万明

  诞生于滨海城市的青岛制造业,与生俱来就有“出海”闯荡的“心愿”。

  从青岛啤酒、海尔冰箱和高铁等产品出口,到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再到现在以海尔“与用户零距离”和“青建+”为代表的模式输出,青岛制造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制造业分工并抢占发展先机。

  坐船出海:青岛制造走向世界

  青岛啤酒几乎与这座城市同龄.从1903年建厂开始,青岛啤酒就没有停止过国际化的步伐。截至目前,青岛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巴西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中国啤酒出口量50%以上。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明波说:“国际化不是我们想不想做、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问题,不国际化企业就没有出路。”

  啤酒作为舶来品,青岛啤酒要想拓展西方市场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找准美国市场最受欢迎口味,青岛啤酒新纯生团队拿着一沓沓调查问卷,一遍又一遍地做新产品测验。出口美国市场的新纯生不仅在口味上做了改变,在包装上也改头换面。现在,美国已成为青岛啤酒海外市场的重要板块。

  改革开放以来,烙有“青岛制造”的家电、轮胎、服装和食品等越来越多地“走出去”,青岛制造“出海”闯荡的力量得以迅速释放。

  一些“大国重器”成为近年来青岛制造“走出去”的耀眼新星。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领头羊”,在新加坡获得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在阿根廷获得我国出口量最大的709辆城际动车组订单,在芝加哥创下了我国单次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最多纪录――846辆。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海域,矗立着几个大块头海工装备,方形主体、4条高110米的桁架式桩腿……这是由青岛海西重机自主研制的多功能自升式海工平台,主要用于辅助海上油气开采。

  “从2013年以来,我们向中东等地区出口了6台这样的自升式海工平台,在建的还有3台。现在企业一半以上的业务都是自升式海工平台。”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代振华说。

  高铁、海工平台等大国重器从青岛走出国门,也呈现出“青岛制造”的后劲与底气!

  打开市场:生产、研发和营销“本土化”

  在“走出去”进程中,青岛制造逐渐打开了市场,越来越受到海外消费者认可,青岛制造从“走出去”开始向“走进去”“走上去”转变,探索生产、研发和营销“本土化”。

  海尔集团是青岛“走出去”先行者。海尔集团副总裁刁云峰说,海尔之所以能获得全球用户认可,重要原因就是海尔的本土化优势。目前,海尔已成功进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主流品牌。

  截至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5大研发中心,24个生产制造基地,海外本土化产销比例已达到55%,并根据本土化用户需求,企划和开发适应当地化需求的产品。

  例如,在美国市场,当地海尔研发机构设计出容积为500多升的冰箱,一个抽屉能放下一只完整火鸡,满足了美国用户在感恩节储藏整只火鸡的需求;在巴基斯坦,海尔根据当地家庭人口多的特点,专门设计了一款超大容量的洗衣机。

  青岛另一家电巨头海信发展海外市场已有20多年历史,并在海外“扎下了根,长出了果”。目前,海信在美国、加拿大和德国等地拥有研发中心,在南非、埃及、墨西哥、阿尔及利亚以及捷克建造了生产基地。

  在“走出去”过程中,生产、研发和营销“本土化”在青岛制造业各个领域开花结果……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是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发展起来的集团化跨国企业,为橡胶企业提供软硬结合、管控一体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吸引全球人才为全球服务。”公司董事长袁仲雪说,“软控研发团队有约20%是国外科研人员。此外我们在美国、欧洲和越南建立了研发中心,并通过技术孵化在伊朗、泰国和越南孵化出了多家规模在30亿元以上的子午轮胎企业,全部是交钥匙‘工程’,实现了技术‘走出去’。”

  模式输出:青岛制造“走出去”的新品

  互联网时代,海尔探索“与用户零距离”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海尔内部没有层级管理,所有员工都组成创业团队与用户需求直接对接,谁能满足用户需求、创造价值,谁就能受益,否则就必须离开。

  刁云峰介绍,海尔将这种模式推向海外收购的日本三洋白电和新西兰国宝品牌斐雪派克。日本三洋的一些高管不理解这种做法,选择了离开,但海尔坚持推行。日本三洋白电业务曾连续8年亏损,被海尔并购8个月后扭亏为盈,海尔新商业模式得到验证。

  2015年4月,斐雪派克占据澳大利亚滚筒洗衣机市场份额第一,而18个月前,其滚筒洗衣机在澳大利亚市场份额近乎为零。

  青建集团自1983年“走出去”,先后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目前在海外30多个国家设有常驻机构,市场遍布东南亚、中东、非洲、大洋洲和欧洲。

  为此,青岛市发挥青建集团等重点企业的海外渠道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培育“青建+”模式,由青建带动青岛优势产品、重点项目、产业金融和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去年8月,青建集团在利比里亚、科特迪瓦等国家建设了中国商品展销中心,打造青岛在海外的商品展销旗舰店。

  目前,青建集团已与澳柯玛集团、青啤集团、饮料集团、利群集团、琅琊台集团等青岛知名企业签署综合性战略合作协议,冷柜、啤酒、崂山矿泉水等青岛优势产品通过青建“出海”。去年,青建集团通过“青建+”模式实现出口增长7倍。

  青岛建设装饰集团就把房子装饰“装”到了阿尔及利亚等非洲一些国家,包揽体育场、机场装饰等业务。“要把青岛制造的标签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举多赢的事情。”青岛建设装饰集团董事长张波说。

  青岛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岛外贸主体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比降低,民营企业占比增加,对外贸的贡献率超过50%。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青岛有外贸实绩企业1.4万家,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138家。去年,在全国出口负增长背景下,青岛市出口额达2817亿元、同比增长0.2%,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0%和6%左右。

  青岛市商务局表示,青岛将通过多式联运综合贸易枢纽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国际产能与港口合作等方式深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经贸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