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网络媒体走转改】听往昔红军故事鱼水情深 看今朝叶县人民争先致富

2016年10月14日 15:03:16  来源:大河网
字号:    

  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王贵云为采访团讲解红九军的成立经过。

  10月1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具有悠久红色历史的叶县,听红军烈士胡久富的故事,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什么是军民一家亲,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的事迹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永垂不朽,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的改变,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狭路相逢勇者胜。

  有一种情感叫鱼水情

  “你看,这个地方,就是当年红军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地方。”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袁金钊老人指着远方向记者说:“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每当想起这段历史,都禁不住泪流满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叶县境内征战两天两夜,行程百余里,与国民党军庞炳勋部交战三次,突破封锁,深入伏牛山腹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预定计划,狠狠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同时也为叶县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二十五军每到一地,都要向群众宣传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散发《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传单,教育群众扩大影响;宿营时指战员们坚持住在场里、地边、山坡上,不是刮风下雨,一般不住进民房;早起出发前,主动为驻地老乡打扫院落,担水添缸;急行军吃不应时,偶尔拔了地里几个萝卜,都要在每个坑里放上铜钱以作补偿。指战员的模范行为深深感动教育了沿途群众。人们纷纷发自内心地交流说:“开天辟地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真是咱穷人的队伍。”有人还编童谣教孩子们盛赞红军,“红军好,好红军,红军队伍爱人民;好红军,红军好,红军再来咱不跑;支援红军打胜仗,天下穷人得解放。”不少农民热情地为红军指路当向导,甚至冒生命危险掩护、收治红军伤员。

  这其中红二十五军某部连长胡久富的事迹,久久流传,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谛。据大河网记者了解,当时,在七里岗战斗中负重伤不能继续随队,首长把他安排在小窑嘴村农民何运录家养伤,不慎被反动势力发现。国民党地方民团的团丁在甲长带领下突然闯进何家强行搜查,因猝不及防,胡久富被搜出架走,在押往保公所的路上恰与国民党追兵相遇。在遭国民党军审问时,胡久富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千军万马不去打日本,却要打内战的罪恶行径。敌人恼羞成怒,当场将胡久富杀害。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悲壮场面,使周围群众无不悲痛落泪。乡亲们像对待自家亲人一样用棺材殓葬了胡久富烈士。

  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王贵云为采访团讲解红九军的成立经过。

  有一种怀念叫永恒

  叶县新店镇桐树庄村中,有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安静地矗立在广场上。庄严、伟岸,上面“红军将士永垂不朽”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将这座村庄上的广场,增添了几分神圣色彩。这一纪念碑纪念着一支鲜为人知的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发起的中原大战爆发,军阀混战加剧了社会动荡,这也暂时减弱了对革命力量的进攻。当时驻扎在河南叶县的杨虎城部冯钦哉旅内,共产党的秘密组织(支部)已经建立,并按照上级部署进行了发展党员、筹备起义等方面的基础工作。为把军阀战争转变为革命战争,中共中央决定在杨虎城部参加军阀混战后,即组织兵变。

  中共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特派员白玉文、中央联络员孙永康奉命前往,联络该旅共产党张焕民、刘煊,姚沁心等同志组建“前委”,谋划起义,以壮大革命之力。7月,该旅移驻舞阳下醴河店,29日夜,起义枪声打响,毙反动军官获军资器械,引军700余人南下,30日上午行至此处,整编誓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旋挥师南阳。

  7月31日,当红九军部队行至南阳社旗,遭遇闻风赶来的十七路军及其他部队的堵截,身陷重围。夜幕降临,红九军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乘黑夜实施突围。由张焕民、刘煊率领第一、二支队在第三支队掩护下首先突围,而后从敌后包抄,形成内外夹击之势。但是第一、二支队突围后,又陷重围,伤亡严重。第三支队被打散,姚洗心带少数人突围。当军部和第一、二支队向东南方向急进时,又与反动民团遭遇,发生激战,孙永康脱险,张焕民、白玉文、刘煊等被俘,遂被杀害,英勇就义。

  最后,由于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加之缺乏斗争经验,这支短暂存在的红九军遭受严重挫折而失败,像一颗流星悄然陨落,番号亦被撤销。

  “红军将士永垂不朽,到什么时候,我们也不能忘了他们。”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王贵云说,这座纪念碑于2013年1月竣工,该碑碑体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军旗和基座组成,基座高1.93米,主体高7.3米,寓意1930年7月30日红九军正式成立,整个纪念碑及广场占地10亩左右,结构严谨,端庄肃稳,与千年银杏树、毛仁禅寺、井岗毛竹林、防空洞等周边景点形成一道红色旅游线路。

  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袁金钊为采访团讲解红二十五军在孤石滩战斗经过。

  有一种勇气叫改变

  “路是曲拢拢,地是自来行,干了是铁蛋,湿了是泥蛋,不干不湿是肉蛋!”叶县常村镇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随申这样打趣他们村以前的路。而现在的刘庄村到处都是水泥路。

  以前,常村镇西刘庄村曾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农户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和饲养牛羊,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子里800多位村民,被建档的贫困户就有297人。而如今,村子里新修的水泥路平整而干净,路旁装上了路灯,村子中心建起敬老院,宽敞而明亮,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显而易见,是什么带给了这个贫困村改变?

  曾经,驻村干部和村民们,没少在寻找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上下功夫,最终悟出了“穷在山困在山,潜力优势也在山,脱贫致富还得靠山”的道理。最终依靠村民的集体智慧,确立了“禁伐林木,修复生态,优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开发思路。

  2007年,该村成为国家贫困互助资金运行首批试点,叶县互助资金项目,通过支持贫困村成立资金互助社、吸纳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入社,向社员提供生产性贷款,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产资金短缺难题,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开辟了农村金融扶贫新模式。

  2016年,叶县在资金互助社的基础上,再次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叶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部门安排近亿元的信贷规模,启动了“互助社种子资金﹢低息贷款”项目,即:金融机构对准每个互助社投放100万元左右的专项低息贷款,由互助社负责承贷发放和本金利息回收,向每个贫困户提供2万~5万元贷款,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资金需求。

  目前,该村贫困互助资金规模、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位居全国首位,成功破解了贫困农户寻求发展融资困难这一难题。在逐步培育农户诚信美德、契约精神和风险意识的同时,为我国贫困互助资金管理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良性循环模型,被称作“叶县模式”,国务院扶贫办先后两次在叶县召开互助资金现场观摩会,将叶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可以说,这一模式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亮点。(记者 祝传鹏 文/图)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