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世纪中还没有什么其他事件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它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
这段话来自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撰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
山河不忘长征魂,岁月不褪长征情。这段血与火铸就出的人类历史奇迹,吸引着世世代代的目光。80年里,数不清的脚印踏上过这条红色故土,叹不完的情怀抒写着这段壮阔史诗。今年8月,一批年轻人又一次整装集合,他们向着党旗郑重宣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筑梦长征路!
80年后,我们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长征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很多80、90、00后心中的集体困惑。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翻雪山、过草地。长征是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这些对于长征的认识,来自课本。它们是抽象的,也是遥远的。
8月23日清晨,江西于都,烟雨蒙蒙,稚嫩的脸庞集结成列。82年前,8万6千多名红军将士从这里出发,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82年后,中央网信办带着年轻的生命从这里启程,他们将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情。
在赣南,中央红军迈开长征第一步。今天,对于习惯了从课本上听长征的年轻人,终于有了脚踏实地触摸长征的机会。喝一口红井水感受浓浓军民鱼水情,听一首《长征组歌》挥洒深深革命魂;看兴国烈士英名廊,在“一苏大”会场合唱《国际歌》......
就这样,红色印记开始在年轻的心里生根发芽。
从于都出发,2个多月后抵达湖南的红军面临艰难抉择:血战湘江九死一生的中央红军下一步该何去何从?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在一个名叫通道的地方紧急召开会议,决定改变原定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贵州西进。
这便是长征史上重要的“通道转兵”,这次仓促而简短的“飞行会议”,让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国的命运随之转折!
“通道转兵”的历史留给当地人说不尽道不完的传奇。时光荏苒,80年后,古朴的会议旧址无声的向来访的年轻人传递着实事求是的“转兵精神”。“以前从不知道红军长征还经历过这样的生死存亡大考验,通道转兵,真的太惊险。幸好,当时红军选对了!”在凝固着历史的当年会议现场,年轻人不禁感慨。
传奇不仅仅篆刻在通道。作为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集结出发长征的桑植县,也在战火中见证了向大西南进军的伟大时刻。
这是一片红色故土,孕育出戎马一生的开国元帅贺龙。当年五千多桑植儿女追随“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投身革命,枪林弹雨之后,活着回到故乡的寥寥无几。八十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留在采访团面前的是静默的贺龙故居和当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出发的旧址。岁月的风霜让这些遗迹染上了历史的气息,简单朴素的陈设诉说着当年的千难万险。
遥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气壮山河,又是一种怎样的豪情壮志。
没有踏过长征路,就不会知道长征有多险。从大渡河到雪山草地,往返两千多公里。站在大渡河边,汹涌湍急的河水倒影着红军决绝的勇气。安顺场,这个太平天国著名军事将领石达开率领部队全军覆没的地方,成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越过天险,踏进神秘川西高原的生死线。
但这一次,历史的宿命终被英勇无畏的红军击碎!拿下大渡河,横亘眼前的茫茫雪山便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翻过雪山,懋功县大片红花盛开。村民说,红花开时,沿途很美。就在这个很美的地方,红军完成了第一次成功会师。
算起来,长征,已是距离我们超过一个甲子的历史事件。8月启程,历时2月有余,年轻的脚步第一次如此近的触碰到历史。注定,这是一堂永生难忘的人生之课,也是一次值得反复追索的伟大旅程。
[责任编辑: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