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2016年09月20日 11:14:06  来源:长江日报
字号:    

  党的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也不是为治理而治理。党的建设是为了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我们要充分认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深刻内涵和方法论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建设不是为“建设”而“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也不是为治理而治理。党的建设是为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它首先要体现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这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原理。

  当今中国治理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的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世界格局正在深刻调整,国内格局正在深刻变革,前进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要在新形势下走好中国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组织建设是指挥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是先锋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中国还面临一些棘手的世界难题,如“中等收入陷阱”等,需要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核心,这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当下,我们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树立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任务,必须首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的素质和能力。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全党经受“四大考验”和化解“四大危险”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必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首先全面从严治党的对象是“全面”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教育”,铁腕反腐,狠刹四风,重点都指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住“关键少数”,这是正确的,体现了“重点论”的方法论,但这绝不意味着基层干部、普通党员不在其中。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就是将管党治党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全面”还包括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党政机关要从严治党,事业单位、企业、学校、军队、社区,农村的党组织都毫无例外地要从严治党。

  其次,“全面”涉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五大建设”都要体现从严治党。特别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心动决定行动,思想支配行为。如果说制度建设是硬件建设,那么思想建设就是软件建设。某种意义上说,软件建设更重要,是基础性,本源性的问题。要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补好精神上的“钙”,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防止“跑冒滴漏”。这体现了“全面”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从严”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集中到一点,重点体现一个“严”字。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失去“执政合法性”,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管党治党不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要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会议上说,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公款一分一厘不能乱花,公权一丝一毫不能私用。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一大批“老虎”“苍蝇”被绳之以党纪国法,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效振奋党心、深得民心,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立下的军令状。军令状是不能改变的。他强调,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在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绩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中央指出,“四风”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绝迹。党的十八大之后查处的领导干部,很多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上没有收手,贪图享乐,大吃大喝,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依然我行我素。有的“四风”问题改头换面、花样翻新,出现了各种变异。种种现实表明,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我们既要用铁的纪律整治各种面上的顶风违纪行为,更要睁大火眼金睛,任凭不正之风“七十二变”,也要把它们揪出来,有多少就处理多少。

  对于反腐败,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的高压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舆论倾向和氛围。有几种论调还很有些市场,比如,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反腐让干部不作为,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反腐是权力斗争,反腐应当缓缓手,等等。对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必须加以辨析、引导,驳斥错误言论,化解消极情绪,消除偏见误解,说清楚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

  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

  全面从严治党,“治”就是“治病”。建党与治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建党是常态化的任务,“治党”是指党组织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节点上,有什么突出问题就重点治理什么问题。当然治病也可能是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事。只要有病就要治疗,不仅党员干部有病要治疗,党本身在某一方面、某一机能上生了病,也要治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有病赶快治,不能养痈遗患”,“治病树,挖病根”。要治病更要防病,防病治病的根本措施既要建章立制,铁腕治理,又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刚柔相济,相向而行。从各方面把党建设好,得病的概率就将大大减少了,有病也能痊愈得更快。

  “治党”就是从党中央到省市县党委,从中央部委、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把抓好党建当作分内之事、必须担当的职责;各级纪委要担负起监督责任,敢于瞪眼黑脸,勇于执纪问责。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从横向来看,包括党委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班子成员的领导责任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责任。从纵向来看,就是下级党委要向上级党委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力,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四风”和腐败问题多发频发,选人用人失察、任用干部连续出现问题,巡视整改不落实的,都要严肃追究责任。

  要坚持“一案双查”,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追究领导责任、党组织的责任。追责情况要定期报告,典型问题要公开曝光,使问责形成制度、成为常态。这些都是治党的题中之意。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管党治党的新要求。同时,我们还要把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方法论。在全面从严治党中,一定要处理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矛盾有主次、任务有轻重,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也不是单兵突进,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者徐仲韬 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齐昕]